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那片月色     
一篇《荷塘月色》,多少人读,又读了多少年,可是有谁真的读懂了那片荷塘,又读得了那片月色?初中时,偶尔读到朱自清的这篇散文,顿时爱不释手,只觉得词香满口,比喻精彩,但文章的意思似懂非懂。只是文中清淡朦胧的一片月色却从此成为我心中的向往,总希望能在一个月轮浮沉的静夜,一个人独处,去领略这一片月色。到了高中,老师给我们讲《荷塘月  相似文献   

2.
月光照在荷塘里荷塘又多了一层音乐 荷塘里的音乐其实是一个人的影子他 已告别南国疏理着离愁别绪一袭青衫走在清华园曲折的小煤屑路上走在散文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3.
过渡有明渡和暗渡两种方式。明渡,是指用词、句、段或标志来过渡,可称作“笔联”。暗渡,是指不需要用字、句、段或标忐而自然过渡,可称作“意联”。一般说,文章的上下文的意思转折较大,必须加上适当的文字或标忐,彼此才能衔接,这就要明渡。如果文章的上下文在意义上本来就很密切,不需借助文字或作志,就能自然地衔接起来,读者并不感到生硬,这就用暗渡。 例如,《荷塘月色》第一段写“我”去荷塘的缘由,未尾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往哪去?显然是往荷塘走。下面第二段开头紧接着写:“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两段衔接得很紧,也很自然。这是暗渡。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第七段写江南采莲的情景。时间、地点和内容都不同,如何衔接呢?作者在第七段开头用了这么一个过渡句:“突然想起采莲的事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文中的写景艺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文章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如画如歌,荷塘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赏析刘青《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先生192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作品是从他要去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写起的。作者深夜去荷塘赏月,是要在一个幽静...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意境之美、绘画之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7.
<正>朱自清的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以情景交融著称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这满月的光里,他漫步去荷塘,正是为了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情。那么,究竟什么使朱自清的心里这样地不宁静?  相似文献   

8.
【原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分析】用词精当,比喻准确而又形象生动是《荷塘月色》写景的显著特色。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对荷塘内部景色的精勾细摹就充分反映了这个特色。作者是怎样精勾细摹荷塘内部的景色的呢?  相似文献   

9.
相约荷塘     
我是一个不懂得欣赏美景的人,好山好水在我的心中总激不起波浪,对于写景的文章也是没有丝毫兴趣。但那天,我在书中读到了季羡林写到的朱自清笔下的那面荷塘。"他或许在夜下耐不住寂寞  相似文献   

10.
再次品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时,忽的感觉到从前的浅陋,而也因了自己的这份“浅陋”误导了许多学生,同时深深的悔恨起来。前几年的教学,我总在文章精美的两个写景段落“月下的荷塘”及“荷塘上的月色”大肆铺张,浪费了许多的情愫,也同时抹杀了学生的灵性。现在反思,也许文章可以多些关注细微处,多些分享自己对细微处的感触。或许...  相似文献   

11.
我喜爱荷叶     
我喜爱荷叶。 小时候,我常在荷塘边玩耍,观察百看不厌的荷叶(当然,也包括亭亭玉立、美丽多姿的荷花了)。我还跟小朋友一道,划着大澡盆,在荷塘里采莲。有时跳入荷塘中,挖藕捉鱼,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阅读一篇英语文章的时候,碰到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是难免的,要想搞清它们的意思,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查字典,而往往忽视了另一种比较简捷的办法——根据上下文推断出这些生词的意思。由于上下文在意思和逻辑上是连贯的,存有一些内在的联系,许多生词可以根据我们的分析,推断它们的意思。这种推断出的意思有时不一定十分精确,但起码比较接近其精确的意思。而当我们的目的是了解文章大意,而不是了解某些词精确的意思时,我们大可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去查字典搞清每个我们所不熟悉的单词。当文章作者在文章里使用一些不常见的技术或专…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借景抒情的名篇,全文围绕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叙写,以表达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不久欲罢不能的苦闷与彷徨。可以说,该文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我什么也没有”三个自然段是表达这种淡淡的喜悦与袁愁的最形象、最感染人的段落。一般人对其间的描绘屡次清晰、动静相得益彰、修辞运用新颖、语句锤炼精到的分析很多。除此,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写月光下的荷塘,还是写荷塘上的月色。还是写荷塘四周,用语均十分俏丽逼真。王国雏在《人间词话》中说:“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辞就可以脱口而出。”他说的“见真知深”即是准确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作者在描写每一“景…‘物”时,几乎都是实、虚结舍的,即几乎都是“实+虚”的叙写格式。例如描绘叶子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  相似文献   

14.
新教材第一册(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三单元收入了颜元叔的《荷塘风起》这篇现代散文。此文围绕“荷塘”采取了移步定点的写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了荷塘的静谧之美、动态之美。荷香、荷叶、荷花在作者笔下无不变成了冰清剔透的荷塘妙境,含蓄而凝练地表露了作者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人格追求。同时作者又直面现实生活,写出了荷塘“略显不足”的一面,书写了自己对时代的忧思。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的教参把这篇文章题目的语法结构当作偏正词组来分析,认为中心词是月色,即荷塘上的月色,我以为无论就文章篇幅来说,还是就作者的思想情绪来说,这是一个联合词组,荷塘和月色的关系并没有主次之别,而是平列的。 从文章的篇幅来看,七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佳作。文章写得很美,满贮着深深的诗意。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较难描写。画家作画,不怕画山水,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清代的国画理论家汤贻汾曾说:“画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须空明。”的确,要在晦暗中见空明,是很需要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于是便有人提出画月亮的方法:“月景阴处染黑,阳处留…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荷糖月色》的鉴赏分析时,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当然是抓住了关键。可是,我认为文中对"杨柳"的描写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点。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但他1903到扬州,到1916考上北京大学才离开,他的父母在扬州,他的妻儿大部分时间在扬州,写作此文时还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以它独有的清冷、幽静的景色描写,深沉含蓄的情感表白,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定下的情感基调,一个“颇”字道出了心中无尽烦闷,满腔的惶惑不安。不安使他想起了“旧日走过的荷塘”,并推测“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这是他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已经流传了近一个世纪,且长时期被视为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范本而编入教科书,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篇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在语言表达和意境的营造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言辞并不艰深,其意境却可谓精妙,浅中有深,所写对象似散漫却有关联,值得我们细细品鉴。在朱自清去游荷塘之前,其心境并不佳,时代的忧伤和现实的苦闷使他"心里颇不宁静",感觉自己不是个"自由的人"。我们常认为作者是为了排解苦闷心情而选择了夜游荷塘,荷塘美景又使他内心恬淡,暂得宽余。这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意境之美、绘画之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