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6月,斯诺登爆出美国“棱镜”窃听计划,引发世界对网络空间环境下信息安全的重新审视。对“棱镜门”事件始末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棱镜”计划相关信息,提出了网络空间形势下信息安全的变化趋势,重点分析了网络攻击的进化方式。因此,在复杂的国际信息安全形势下,为应对网络攻击的新变化,需要从根本上加强我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积极抢占网络空间优势,提升我国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2.
信息科学的兴起使得从信息的视角解释人的认识过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信息认识论"随之得到普遍承认;信息认识论的"扩大化"也可能走向"认识论信息主义",即一种对认识过程、认识机制及认识本质的过度信息化解释。这种解释一方面加深了对认识现象的科学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忽视情感、意志等非形式信息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从而淹没认识的人文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三个问题:1."状+地+动"是描写性地叙述一个过程,"动+得+补"是说明一个过程造成什么结果.2."动+得+补"中"动"既可以是旧信息,也可以是新信息.说话时选择哪种信息安排方式,取决于一些语义或表达的因素,文章观察了这些因素.3.在"动+得+补"句式教学中,应该重视"动"的信息性质,重点讲"动"是旧信息的类型,也即用两个句子表达过程及其结果.文章为"动+得+补"概括出的"前+(中)+后"篇章环境在"动+得+补"格式教学上会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过程化解析: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新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文化取向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明显的过程化特征。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基于过程化视域可解析为:以具体的"信息技术"认知为基点,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素养的提升。本文通过大众信息技术工具e-Mail①的具体分析,论证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0,(2):21-27
英语篇章语法研究引入了"前景"和"后景"两个概念,"后景"承载着已知信息,而"前景"则承载着新信息,在"譬喻构式句"的言语表达中,存在着由"后景信息"向"前景信息"推进的BFP原则,即Background-to-Foreground Procession。基于此原则探讨《遗教三经》中"譬喻构式句"熏习功能的实现。《遗教三经》中的"譬喻构式句"的本体和喻体均运用"事件"来陈述。"事件"的主题和述题分别承载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在由已知信息向新信息动态传递过程中,使信众了解到新信息的巨大影响,从而解悟佛理佛法;"事件"的情景关系也附着在复句中,随着后景向前景的推进,"最前景"部分蕴含的信息对信众发挥了深刻而深远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汝一飞 《文教资料》2012,(24):118-119
高校办公室信息工作是科学管理的前提,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途径,也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办公室信息工作可归纳为信息调研、信息发送、信息管理三大类别。本文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办公室信息工作面临的新特点,提出了推进与创新高校办公室信息工作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
副词"也"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副词"也"进行系统的研究有极高的价值.句法平面分析"也"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构成的一些特殊格式;语义平面则从信息论的角度根据"也"具有拷贝信息的功能和"也"的特殊语义分析出"也"具有部分性拷贝信息的功能,包括同质性拷贝、补充性拷贝和对立性拷贝三种情况,据此对"也"的拷贝信息的特点作了全面的分析;从三个平面的理论角度分析了"也"在语用平面的特点,并与英语中的"also"、"too"的句法、语义、语用进行比较,指出语言类型之间的作业原则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各语言的参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北京2008年"科技奥运"目标的确立,对我国刚刚兴起的体育信息化建设无疑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体育信息环境建设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解决体育信息人才缺乏、体育信息资源贫瘠、体育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体育信息政策、法规滞后等现象,将是我国近阶段体育信息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在一个句子中,新信息和旧信息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因此对交际所做的贡献也不一样。新信息所在的述位部分往往具有很高的交际价值,通常置于句末,即信息重心落在句末,故我们称这样的信息安排原则为"信息尾心"原则。根据钱冠连的"语言全息律",作者认为任何一个语篇都可以有语义尾心。作者从信息尾心原则得到启发,试着对《爱莲说》进行了修改。作者认为经典名篇并非死版本,我们可以拿来探讨能否可以修改,修改的余地有多大,修改后的效果如何。这是思索,是争鸣,是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现代信息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信息恐慌"与"信息超载"现象;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信息恐慌"与"信息超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①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②加强网络管理,促进信息立法完善③缩减个体对外界信息的输入量.④分辨个体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和个体认为应该感兴趣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当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棱镜后的白屏上便呈有一条彩色的光带.这种由光的反射和透过的情况不同而呈现的各种颜色,科学家称之为"色彩",把物象固定的各种色彩叫"颜色".但在一般人眼里,"色彩"也是"颜色","颜色"包括"色彩".  相似文献   

12.
蔡霞 《时代教育》2012,(2):50-51
"能力立意"是近几年初中学业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也是日常教学的一个指导方向,为应对"能力立意",教师必须教学生学会信息转换。本文以为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就是教学生学会信息转换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波尔·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并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我国有学者认为其表现为以下6种技能:明确任务、信息查询策略、查找和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综合、信息评价。  相似文献   

14.
博客是人际信息交流的一种新形式,具有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其"开放性"和"共享性"的交流特性在当下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这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尚需在实践中改进.  相似文献   

15.
"が"表示新信息,"は"表示旧信息.有时"が"、"は"也可以替换使用.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教育部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办法>的出台是一个基于"公意表达"的立法过程.<办法>遵行实体与程序兼而顾之的立法思路,突出建章立制的本源性意义,确立了三项高校信息公开的基本制度.为确保高校信息公开能落到实处,<办法>设计了完备的高校信息公开监督保障机制.在肯定<办法>所取得的立法成就的同时,也应冷静地洞察<办法>尚存的立法缺憾点.  相似文献   

17.
龙俊 《中学教学参考》2013,(18):101-101
当今社会,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信息素养也无形中成了一个极具挑战的新概念,信息素养具有承上启下的社会意义,它是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体.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基本素质.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保罗·轲斯基在1962年首先总结出来的.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获得评估和使用的信息,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心理、信息观念等.信息素养是人类综合素质之一,是人类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必备的前提.信息素养不仅要求人们要熟练应用信息技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合理在生活中应用信息,而且要求人们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能独立学习,会正确判断,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无论是资助信息、资助对象还是工作方式主要局限在校园范围内,校园成为资助育人工作"孤独的阵地"。在分析了社区对贫困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之后,文章提出把社区纳入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考量,使资助信息从"校园里的信息"扩展为"社会中的信息",资助对象从"校园里的贫困生"扩展为"生活中的贫困生",工作方式也从"校园里的资助"扩展到"校园外的实践"。文章分析了把社区纳入到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路,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丽君 《江苏高教》2017,(12):93-95
长期以来,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无论是资助信息、资助对象还是工作方式主要局限在校园范围内,校园成为资助育人工作"孤独的阵地"。在分析了社区对贫困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之后,文章提出把社区纳入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考量,使资助信息从"校园里的信息"扩展为"社会中的信息",资助对象从"校园里的贫困生"扩展为"生活中的贫困生",工作方式也从"校园里的资助"扩展到"校园外的实践"。文章分析了把社区纳入到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路,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两国信息素养概念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美两国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于信息素养概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信息素养"较之"计算机能力"、"计算机素质"、"信息能力"、"信息文化"等概念概括更为全面,更为确切,可视为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