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芩 《文教资料》2012,(27):162-164
"还NP呢"构式,可按语义特点分为反期望信息标记构式和反预期信息标记构式两类。它是由作谓语的变量"NP"和作状语的程度副词"还"一道构成的一个状中结构。反期望信息标记构式是从心理期望角度对进入其内的"NP"进行选择的。作为反期望信息标记构式和反预期信息标记构式的"还NP呢"分别具有评价和否定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9,(5):89-93
网络流行语"我也是醉了"句式广为流传,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X也是醉了"构式,在结构上、语法上、语用上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语言构式的角度看,可以将"X也是醉了"结构拆开分析各部分结构特点,再组合起来把整个句式带入宏观语境。对其具体语境产生的具体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可对"X也是醉了"这个构式的产生方式,语法、语义、语用等几方面加深了解。  相似文献   

3.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4.
根据假设度差异,“就算是X”结构存在真实(S_2)、假设(S_1)和违实(S_3)的对立。结构方面,三者常项间存在内部整合度高低之分,即S_2相似文献   

5.
从隐性量的角度切入,发现"还X呢"的形成伴随着"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到"情理值"再到"语义等级序列"的认知过程,从而总结其构式义:作为X(事物)或发生X(事件)的情理值不足。造成其语义复杂的语用动因是说话人或受话人反预期的心理状态,对言者自身的移情也会引发"还X呢"产生冲突降级的语用功能。追溯"还X呢"的历时形成过程,揭示原型构式和三个变式之间的内在承继关联。  相似文献   

6.
黄静 《文教资料》2011,(36):119-121
“X得不能再X”这一格式在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但相关研究很少。“x得不能再x”结构中X多为形容词,且都为原型的性质形容词,这个结构常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也可做补语。“X得不能再X”结构的意义并不能单纯由其组成成分叠加而成.它是一个构式,表达了“X到极点了”的意思。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X得不能再X”格式是一个超预期信息结构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构式的角度考察“再X也Y”,发现这一构式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表假设让步,假设“X”的性状、行为的程度即使加深到顶点、极点(即“无论怎么”、“不管多么”的意思),也不能改变后面的结果“Y”,从而使其产生强调结果不容更改的意味和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同时,这一构式义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衍生出来的,包括“再”和“也”的双重作用及与没有明确限量标志的“X”的光杆形式以及语用推理的共同配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X里X气"构式在汉语口语中较为频繁使用,笔者基于BCC语料库的检索结果,试从构式语法构式压制的角度来分析"X里X气"构式内在的语义、语用和结构特征。笔者发现"X里X气"构式具有将名词化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强化形容词语义的功能。词汇方面,构式"X里X气"中的X词汇决定了"X里X气"构式的语义以及词汇感性色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盛行的“舌尖上的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结构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结构的空间存在关系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变为修辞构式,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为空间义-品尝义-言谈义。转喻在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的生成和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修辞构式的演变动因为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X比N还A"和"X比N还N"两个构式为例探讨了二者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这一连续统的演变。文章认为"X比N还N"是由一定修辞动因在语法构式"X比N还A"基础上衍生的一种修辞构式。并以此为据,尝试论证了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之间的某种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修辞构式"是X还是X"是由语法构式"是X还是Y"演变而来的。从适应原理来看,修辞构式是为了满足主观化、求新和调侃的需要,利用了语法构式原有的激活思维、积极互动的效果以及语法构式特有的形义要求,在语法构式的基础上,通过制造重复项目并打破结构常规,强化标记性,同形同义反复以及多样化和复杂化等策略加以改造、优化、丰富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信息论的观点论述了高校教管理的实质,认为高校中教务管理是信息管理,并提出了改进教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教科书式X"是一网络流行语构式,人们用它来指规范、标准、无懈可击,完美到可以写进教科书里作为示范的行为或动作。其中的"X"可以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成分构成,具有能产性,含有规范的、标准的、经典的、完美的等几种意义,并在句子中具有担当主语、宾语、定语的句法功能。此外,在语用方面,"教科书式X"构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语言的"模因"、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的新奇性等。  相似文献   

14.
郝晓霞 《现代语文》2013,(4):17-19,2
信息论观点认为,理想的课堂应是一个畅通无阻的系统工程,教师和教材是系统中的信息源,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师生之间的传播方式就是中介物,传播的过程就是信息通道,课堂就是由信息源发出信息,借助一系列中介物,经过信息通道达到学生这个信息接受者的过程,而"信息素养"就是对教学系统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实践、运用的一种能力。以往的信息素养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冗余是语言中一种普遍而固有的特征,是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是信息的载体,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它的本质具有传播性。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译者如何适当调节原语中本属适度的冗余,使其适合目的语读者的信道容量,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完成,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X就是任性"是口语常用的结构之一,借鉴构式语法理论,我们称其为构式,该构式有自己的构式意义,即"对X性状意义的主观评述高量级",进入构式的成分都是口语性较强的性质形容词,心理状态动词及少量含有状态义的其他成分。该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量都是构件整体复合的结果,本文在对其构件、主观量和主观性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该构式的形式与构式义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考察现代汉语“X不X”构式语义的概念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言者运用头脑里“a.‘X吗?不X吗?’;b.‘X还是不X?’”的语言知识,通过省略a疑问句之间的问号、语气词“吗”或者b疑问句里的关联词“还是”,将a和b紧缩为“X不X”构式。(2)“X不X”构式表达的语义为,“发话人”就“言谈内容”通过正反问“X不X”的方式请求受话人的“确认”。根据发话人对言谈内容的确认程度,这一“确认”又可进一步分为“弱确认”“中确认”和“强确认”三个子构式。(3)“X不X”构式的原型语义是“说话人倾向受话人确认X”。“X不X”的构式义是以压缩为手段,通过概念整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谭焕新 《考试周刊》2009,(41):32-33
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是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所致.即两种语言表意方式的差异所致。其问题根源在于译者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受到汉语句子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影响。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会产生信息冗余或缺失,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本文从信息论的视角讨论了在汉英翻译过程中部分常见的冗余现象及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不是A是B"构式,卢英顺先生在《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其主要特点是:"不"不表示真正的否定;成分B是要凸显的对象;整个构式的意义是主体NP通过某种方式(即VA所表示的行为)获得或者消除B所表示的状态。是获得还是消除,取决于成分B的性质。我们认为,整个构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动作V来表达寂寞,或者表达自己对行为主体的评价,或者表达自己难以名状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构式“X到模糊”中的变项“X”主要是动词或性质形容词,“X到模糊”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和定语。语义方面表现为主观性、夸张化、极量程度。语用上“X到模糊”属于网络语体,并带有口语意味,具有语气表达功能与修辞表达功能。其心理认知基础是“图形背景”理论,传播动因主要与仿拟类推机制“、表现性模因”、求新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以及网络这种特殊的传播媒介等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