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教育》2006,(7):104-105
事件: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却纷纷出现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去年年初,江西九江庐山脚下成立了一所择差教育中心,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同年,湖南邵阳成立同样以择差教育为目标的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湖北宜昌也设立了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第三分部……  相似文献   

2.
方立新 《教育》2006,(5):18-18
据新华社报道,最近一些地方出现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宣称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一位“择差教育”学校校长胡一夫说,他们收的学生“都是普通学校不愿管、管不了的”,普遍存在逃学、结帮打架闹事、抽烟、网瘾等毛病,有的甚至参与过抢劫。  相似文献   

3.
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却纷纷出现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一些所谓的“差生”在那里受到教育之后,重返学校,并且成绩优秀。  相似文献   

4.
新鲜!竟然有中小学校专门招收“差生”的!一段时间以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纷纷出现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与所有“择优”背道而驰,他们成立的是“择差教育中心”,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2002年12月23日,经淮安市清浦区教育局批准,我创办了专收“差生”的“择差教育”实体——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迄今已经8年多了。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年,即2003年就受到了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关注。6月27日,《人民日报》(华东版)发表了该报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龚永泉的《“差生”训练营探秘》的专访,并于7月10日在该报的“百家争鸣”栏就“教育还是训练?”  相似文献   

6.
于婕 《教育》2006,(6):28-29
好与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好与差,又是会相互转换的。事物是发展的,静止、凝固、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差生”亦然。这是哲理。 哲学,源于生活。生活,与哲学并无距离。“差生”,是游离于哲学、游离于生活、还是生活哲学? 其实,成就感,是人类共同的内在驱动力。古往今来,有谁甘愿沦落为“差”呢? “择差”教育能否挽救“差生”?就此话题,本刊记者对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于华主任和刘艳红咨询师进行了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教师对学生“嫌差爱优”实在是不可避免,大家也都理解。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管理者一定严格要求教师正确对待“差生”,学校更不能“嫌差爱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嫌差爱优”相当严重,招生竞争也相当混乱。20世纪末,我国出现了一种专收“差生”的学校,谓之“择差”学校。“择差”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差生”及其家长的要求。然而,“择差”教育的效率却有悖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择差”学校的出现也给了公立中小学校背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家长送孩子进“择差”学校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行为,实属无奈。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教育领域出现了新的事物——“择差学校”,这种学校招入的都是一般学校不愿要、管不了的“后进生”。2005年初,江西九江庐山脚下成立了一所“择差教育”中心,不到一年就已接收来自除海南、西藏外的内地29个省(区、市)的102名学生。这样的“择差学校”还有湖南邵阳市的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江苏徐州市东郊的阳光教育培训中心、湖北宜昌市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第三分部、河北石家庄市的向阳教育训练华北营、吉林松原市的首家“择差教育”学校……时下,这种专门转化“后进生”的民办学校,正在迅速增加。这些学校对学生进行军体等方面的训练,如穿插强行军、劳动实践以及学习技巧训练等。学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培养,实行小班制教学,师生比例一般控制在1:8以内,学校要求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还公开采用戒尺教育,对顽劣的学生予以惩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强调“先做人、再成才”,教师从最基本的叠被、洗衣服教起,教育内容涉及沟通交流、尊重孝敬父母、挫折训练以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亲和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进入良好状态后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为重返普通学校做准备。  相似文献   

9.
10.
古今中外,无论哪个学校,实行的都是择优录取制,而在周总理的故乡——淮安,却有这么一个人敢于反其道而行之。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就是徐向洋。这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1960年生,下过乡,参过军,打过仗,当过大学教师,在他身上既保留有军人那雷厉风行的作风。同时又不乏儒雅的学者风度,使之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1996年,徐向洋的儿子上小学6年级时数学只考了10分,被同学给起了个外号叫“徐十分”。老师也认为他的儿子是个不可救药的“差生”,  相似文献   

11.
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然而在涉足高教和中小学贵族教育领域多年后,一些民营资本把目光投向新领域——中小学“差生”教育。一段时间以来,江茆、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纷纷出现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6,(11)
近几年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出现了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江西九江择差教育中心宣称,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他们从最基本的叠被、洗衣服教起,教育内容涉及沟通交流、尊重孝敬父母、挫折训练以及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亲和力训练,学生进人良好状态后开始学科学习,为重返普通学校做准备。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教育》2007,(3):24-24
2005年1月21日大年三十,在嘉兴南湖渡口的广场上,停着一辆吉普车和两辆解放牌大卡车。卡车前的招牌上写着“徐向洋教育训练集团行走学校”,车两边的围杆上写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两句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车内一排排木板床上.一条条草绿色的军被叠得有棱有角。一条线儿摆放得整整齐齐,脸盆、杯子、毛巾等日用品也都整齐有序。原来是“择差教育”和中国第一所行走中的社会学校创始人、江苏省淮安市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负责人徐向洋和他的同事,带领被许多学校定为“差生”的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中小学生。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准安徒步长征1800公里到浙江雁荡山时路过嘉兴。  相似文献   

14.
“择差教育”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字眼。单从表述层面来讲,许多专家和教育人士认为,单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提法就值得推敲。但是,争议归争议,这并没有太大地影响这种教育模式的生发,在江苏、河北、江西、湖南等许多地方,“择差教育”大旗高举。“择差”到底是在哪种理念、何种方式下进行,它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为了不再雾里看花,记者为此南下江西九江,  相似文献   

15.
“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热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20世纪末,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种专收“差生”的学校,胃之“择差”学校,随即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择差”教育。中央电视台还播放过“择差”教育专题片。“择优录取”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择差”教育倒是个新鲜事。这个新鲜事在教育领域没掀起任何波澜,可是它在社会上还是引起了反响。是什么催生‘‘择差”学校?家长送孩子进“择差”学校到底为哪般?  相似文献   

17.
后进生转化是一个已经被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所重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没有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所谓的“择差教育”理念被提了出来,并付诸了教育实践。不少实行择差教育的机构以“行走学校”等名目出现,形式各样,水准不齐,但总体上看它们属于同一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得到了媒介的吹捧,甚至被称之为“一种教育阳光”。那么,开展择差教育真的是一种能够拯救后进生的教育制度安排吗?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徐向洋创立了以"择差而教"为特色,在"行走"中教育的行走学校。这所新兴的行走学校的产生,不在于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多大的贡献,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多大的影响,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域外"视野,让我们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师这一职业以及行走学校自身进行一些新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