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朝创建伊始,承袭元代旧制而设的中书省权力极大。为限制中书省权力,朱元璋采取设置通政使司等系列举措。洪武十三年(1380),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坐谋逆死,朱元璋随即撤销中书省并永久废除宰相制度。虽然中书省在明初仅存续了16年,但期间官员的升降、变动乃至中书省自身的权力变化都与“星过文昌”这一异象有所关联。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是其权力膨胀的必然结果,而在此过程中,天象起了导火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逆挽”法运用到诗文中,显示出“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前后跌宕而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次与众翰林学士起饮酒,并以“金鸡报晓”为题作诗庆贺“鸡年”。朱元璋开头吟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众人听罢无不侧身窃笑。少顷,朱元璋续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众人昕,不禁肃然起敬,拍案叫绝。朱元璋这首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他用了“逆挽”法。诗的一、二句蓄势兴波,是“纵”,是“抑”;三、四句笔锋妙转,平地起峰峦,是“擒”,是“扬”。由于采用了这种方法,化平为奇,更俗为新,使人感到心灵的震动分外巨大,朱元璋那种摧毁旧王朝、开  相似文献   

3.
八分乞丐     
明朝朱元璋出身寒门,十岁即沦为乞丐,后来发家成了天子,人们给了他一个“八分乞丐”的雅号。不想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又出现了袭用“八分乞丐”雅号的两种“乞丐”。一种如朱元璋的同族朱伯儒,他成名之后,借贷者如云,他曾打笑语说:“不久,我将沦为乞丐,是八分乞丐。”另一种是当今有志改革而权力甚微者。三种人物,都不同凡响。给他们添上“乞丐”二字,无形中增色不少,因为“八分乞丐”的雅号非常人可得。朱元璋沦为乞丐,吃百家饭,穿百衲衣,饮白眼,吞唾沫,终于百天挥帚起神威,十年撞钟得天下,从乞丐一跃成为驾临万民的天子。乞丐与天子的关系如何?应在他身上,是因果关系。朱伯儒成名之后,本应是春风得意,哪知竟沦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曾是一位“叛乱”领袖——他从红巾军的一个小军事头目发展成为以长江中下游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实力人物。刘基对朱元璋“真命天子”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说,即在各个层面掩盖或割断朱元璋与红巾军的联系。这是一个儒生的态度,同时也显示出谋略家的远见卓识。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观照刘基及其相关诗文。  相似文献   

5.
羊明朝曾流传过一副对联,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毡”。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孙子朱允一起戏对。朱元璋的出句警策,入情入理;然朱允的答对,平仄、对仗都没毛病,但思想性太差。朱元璋断言他成不了“大器”。后来他虽登过基,确实是一个混虫,没过多久就倒了台。清代湖广总督毕秋帆去世时,有一个叫赵瓯北的文人,为他写了一副挽联:“羊祜惠犹岘首;马援功未竟壶头。”对联中的“羊祜”、“马援”均是两人名。羊祜,晋朝人,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老百姓为他在襄阳岘首立碑建庙;马援,东汉人,建武七年任伏…  相似文献   

6.
时间:民国十三年十月二十日上午九时地点:江南法庭审判长:朱元璋(封建皇权代表人物,开创大明江山)审判员一:董仲舒(儒学大师,“三纲五常”的提出者)审判员二:朱熹(理学大师,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书记员:宋勇鑫旁听席:孟姜女、鲁四老爷……朱元璋:(拍惊堂木)升堂!带  相似文献   

7.
幽默与漫画     
朱元璋吟诗骂秀才朱元璋做皇帝后,爱好吟诗作对,但他对文人墨客由心存戒备到厌恨,常常无事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内挑剔毛病,鸡蛋里找骨头,稍有不恭犯了大忌,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弄不好还株连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尤其是到了后期,朝廷内“文字狱”让那些平日咬文嚼字的老夫子个个提心吊胆。据说朱元璋曾生气地骂刘伯温是“文屁冲天的家伙”。他对文人如此忌恨,据说是从小开始的。相传,朱元璋被舅舅撵出门后,四处流浪要饭。一日,朱元璋来到旧县(今女山湖镇)狮龙桥酒馆要饭。旧县镇上几个舞文弄墨的家伙聚在酒馆饮酒,其中还有个…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上《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教师讲,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担心江山保不住,他不放心,于是废丞相。接下来的每目内容授课者都以此过渡:朱元璋还不放心,于是设锦衣卫;朱元璋仍然不放心,于是八股取士。讲到最后一目的时候,下面一位男生禁不住小声嘀咕,“朱元璋怎么老是不放心啊?”引起周围同学的一片哄笑。  相似文献   

9.
茹太素,明代山西省人氏,曾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当过刑部主事。传说有一次,他给朱元璋写了一个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意见书,议论朝廷应该如何选用人材。明太祖叫人读给他听。读了六千三百七十字,还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尽是空话、废话。朱元璋一怒之下,着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茹太素打了一顿。晚上,朱元璋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才涉及到议题。后来朱元璋说:“茹太素那个意见书,如果开门见山地写,只要五百字就行了。我打他,是因为空话太多。”有一天,欧阳修和一个同事去游玩,看到一匹奔驰的马把伏在路上的一只狗踩死了。欧阳修问同事说:“把这事记下来,你怎么写?”同事回答:“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亡。”欧阳修听了摇摇头说:“要请  相似文献   

10.
更正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最快乐?”有个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的人最快乐。”朱元璋连声称赞,立即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一言取仕”虽有轻率之嫌,但万钢所说的“畏法者快乐”却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1.
《甘肃教育》2007,(1X):32-33
朱元璋做皇帝后,爱好吟诗作对,但他对文人墨客由心存戒备到厌恨,常常无事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内挑剔毛病,鸡蛋里找骨头,稍有不恭犯了大忌,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弄不好还株连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尤其是到了后期,朝廷内“文字狱”让那些平日咬文嚼字的老夫子个个提心吊胆,据说朱元璋曾生气地骂刘伯温是“文屁冲天的家伙”。他对文人如此忌恨,据说是从小开始的。  相似文献   

12.
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象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在他去见上帝之后,建文帝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表明了朱元璋的封藩,和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政治是格格不入的。故  相似文献   

13.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下姑苏城时,朱元璋心潮起伏,想到古为吴地的姑苏如今已攻克,岂不是天意?于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一听便知这是巧用“析字法”出的上联,“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刘军师莞尔一笑吟出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其意在赞颂朱元璋壮志凌云、气壮山河一举“吞吴”,推翻元王朝,“全任”在身的“王”者风范。用的也是“析字法”,“人”字下加“王”字不就是“全”字吗?“王”字边加单“人”不就是“任”字吗?此联巧析字形,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  相似文献   

14.
人们知道 ,朱元璋出身贫贱 ,当元末吏治腐败引起民变之际 ,他也毅然参与到反对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潮流中。也许当时人们并未想到 ,正是这个朱元璋 ,最终当上了皇帝 ,建立了明朝。朱元璋胜利了 ,但当他看到明初许多官员蹈袭元朝之弊 ,擅权枉法 ,贪赃受贿 ,蠹政害民 ,联想起民变的教训 ,自然深知他距离“成功”尚有多远 ,不由得加倍地增添了警惕和忧虑。为此 ,洪武二年 ,朱元璋告戒群臣 :“不禁贪暴 ,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 ,欲成善政 ,终不可得 !”概括起来 ,朱元璋的反腐惩贪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订立重典 ,动用酷刑 ,打…  相似文献   

15.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已在两月前去世之后。接着就说:“他也真怪。”这“真怪”二字。便是小说的“眼睛”。整篇作品便从“眼睛”这儿睁开。领起下叙述。并从始至终贯穿到底,说明别里科夫的“怪”。怎么个怪法呢?  相似文献   

16.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试验修订本)明清部分,共有历史地图3幅、历史图片2 8幅、文字史料6则。【例1】材料一 史载朱元璋的法治思想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明史》材料二 锦衣卫印图文释读材料一引自《明史》,朱元璋在长期实行严刑峻法,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后,修改“畸重者七十三条”,并对皇太孙朱允汶说了上述这段话。这表达了朱元璋的法治思想及其原因、意图。材料二是锦衣卫的官印,制造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 78年)。锦衣卫是朱元璋时设立的特务机构,直属于皇帝,拥有自行侦缉、逮捕…  相似文献   

17.
碰撞文明     
(1)浅谈“中庸之道”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领兵打天下之初曾采纳儒士朱升的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正是这简短几个字,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明王朝的崛起。动荡不安的元末社会,奋起豪杰无数。朱元璋或是最后一个攀上王号的起义领袖,却后来居上成了纷乱战局的终结者。而早早高居“小明王”的韩林儿,却将其生命的末点永远沉在了瓜洲河渊。几百年后,当我们以历史眼光回首这段风云历史,不难发现,在这就字箴言中,不但藏逸着朱元璋成就伟业的玄机,更蕴涵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其中,“缓称王”即承载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两盈]《汉将王陵变》:“见有三十六人斫营,捉得三十四人,更少二人,更须捉得两人,便请同行。两盈不知,赚下落马。”项楚曰:“两盈,指丁腰、雍氏。‘盈’应是指人,俟考。” 按,“盈”字即是“人”字之误。致误原因有二:一是由“人”之音转而讹,今北方口语方言“人”字或读为yin。二是由“盈”字的俗写体与“人”字混淆。《敦煌资料》第一辑附表1《别  相似文献   

19.
提起“两面派”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左派”与“右派”。因此,有许多人认为“两面派”这个词如“坦克”、“吉普”等词一样,是一个从西方社会引进的舶来品。其实,“两面派”这个词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货,说起它的产生,还有一段悲惨的故事。元朝末年,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各地受压迫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势力最大的起义军当数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挥师北上,驱赶元军。当时河南怀庆路所在地河内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市,地处豫晋交界处,扼太原到洛阳、西安至北京的交通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的明军与元…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15,(13):8-11
“门缝里看人.”“对你来说,把人看扁就那么有意思吗?”“等着瞧,十年后,看我的!”“做人要厚道,你真能看清他人的未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也会轮流转的,哪年一不小心就转到别人家了,别猖狂.”是不是常听到这样的话?还真是,有些人喜欢将他人看扁,有些人则曾被别人看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