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赢得不少国际奖项和赞誉;但同时也遭遇到了不少难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困境,并对其在当前市场化环境下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何凡 《新闻世界》2012,(8):218-219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1958牟开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本文主要采取文本分析的办法,将不同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不同特点和该时期的代表作品相结合,试图勾勒出一幅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脉络,并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电视的旗帜,随着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介产品的种类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中国纪录片迎来新的挑战,解决受众缺席问题,改变传统记录片的说教方法,成为中国纪录片努力的方向。本文从受众视角分析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范式,希望有助于大家对中国纪录片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江泓 《声屏世界》2004,(8):24-25
我国电视近20多年来迅猛发展,各种娱乐节目层出不穷,节目发展与世界基本同步,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电视纪录片的现状决定了中国电视纪录片人必须奋起直追,有必要从电影,尤其是从迅猛发展的世界纪录片中吸取营养,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以《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美丽中国》为代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复苏的迹象。然而,在复苏的背后,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仍然深陷困境,特别是在纪录片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节目匮乏、收视率低下、广告收入不佳、频道经营困难等现实问题仍然存  相似文献   

7.
史兴庆 《记者摇篮》2006,(10):18-19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 DV纪录片埘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美国探索频道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着重论述了电视纪录片对于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日前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成立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学院和部分省(市、区)的电视台领导、电视纪录片创作和研究方面的专家、从业人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在会上就成立纪录片研究委员会的几个问题做了重要讲话。他说:成立纪录片委员会是总局领导交待给学会的一项任务,也是中广学会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发挥系统优势,推动纪录片和社教类专题片的发展。刘习良常务副会长希望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努力做好六项工作:1.开展学术研究;2.…  相似文献   

10.
于都 《军事记者》2004,(8):53-53
在中国,新闻纪录片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化,小到民众的衣、食、住、行,纪录片和专题片作品的产生再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无疑是推动社会明发展的重要传播手段之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电视作为一种经济的、大众化娱乐消费手段,可以很轻而易举地为政府提供宣传平台.为社会描述主流价值取向。可以说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使纪录片成为众多类型片中的贵族。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可以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学或其他纪实学体裁。  相似文献   

11.
吴宇华 《视听界》2006,(1):93-95
中国电视纪录片脱胎于电影纪录片,发轫于中国电视开播之时,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在电视艺领域内,这类体裁的应用较少且成就不大,究其原因,是人们在重视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落入了盲目追求纯客观记录,反对任何艺术形式参与的自然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12.
任廷会 《今传媒》2012,(4):90-91
当前中国纪录片在技术技巧方面的发展日趋成熟,而在纪录片人文领域的追求与塑造上,似乎力量有些欠缺。文章就当下中国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日益模糊化甚至缺位的现状,试图从提升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平民化视角的必要性和前景展望等角度,对大众传播中受众特征的定位以及要求方面展开深入论述。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思考,能够对纪录片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钟摆效应"(Pendulum Effect)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描述人类情绪的高低摆荡现象,也借指事物有高潮有低潮的螺旋式发展过程"。纵观中国纪录片发展,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如今中国纪录片重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电视纪录片的异军突起。本文简单梳理一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探析电视纪录片走红的内外机缘,提出几点对电视纪录片如何发展的意见建议,希望能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正在如今的电视银幕上,纪录片的占有量正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真实纪录栏目行情看好,我们又看到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栏目活跃于荧屏。毫不夸张地说,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纪录片仍被当作衡量电视台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有人将纪录片当做是一个电视台的"良心"。可以说,纪录片市场的繁荣与否将决定中国电视发展的水平高低。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15.
冷冶夫  刘新传 《传媒》2007,(11):65-66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九十年代中后期虽然仍有不少作品在国际上捧回大奖,但大众收看纪录片已经转入低谷.怎样走出低谷,发挥纪录片本真的潜质,摆在了所有纪录片人的面前.纪录片商业化制作将是一条出路,也将为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世界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李景春 《记者摇篮》2004,(12):30-30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的横空出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该片所奉行的客观纪实的手法打破了此前我国纪录片创作的沉闷格局.以后,纪实手法在中国纪录片界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效仿。同时.随着客观纪实手法的广泛流行,人们对它的模糊认识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彰显.因此对纪录片创作也带来了明显伤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早期.纪实手法被许多人“简单等同于长时间跟拍.  相似文献   

17.
唐永勇 《新闻传播》2014,(2):191-192,194
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纪录片与电视栏目相结合,纪录片的栏目化已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本文通过阐释《纪录重庆》栏目化的生存方式,从宏观的视角观照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路径和整体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8.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等,本期将继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是第一本系统阐述中国电影、电视纪录片的形成和发展的书。本书作者方方录访了许多亲身经历中国纪录片事业的当事人,到全国各地搜寻了大量相关的文字和形象资料,经多年努力,写成了这部55万字的专著。现从中摘选的,是有关解放区纪录片的重拍解放战争历程内容,以及抗战胜利后争夺东北电影厂机器设备与电影人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张阿林 《声屏世界》2009,(10):46-47
随着“Discovery”和“国家地理”等境外强势纪录频道的进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爱好者的注意力被吸引走,留给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份额和收视率开始萎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境外纪录片的猛烈冲击。中国电视纪录片作为民族文化的最佳记录载体怎样走向市场?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融入新的时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兴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