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浩 《新闻前哨》2011,(3):49-50
"今天你微博了吗?"岁末寒冬,体育老编老记们经常互致问候。而更多的时候,他们在被子里、在上班路上、在办公室,通过手机、ipad、电脑辛勤地编织着"围脖"。广州亚运会后,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倒不如说我是哲学家”。爱因斯坦这样总结自己,意在向世人宣示:科学即是哲学,科学探索即是对人自身的探索,科学家的全部科学行为实质上是探索一种信仰并企图用这种信仰去解释自然世界。探索信仰,解说自然,这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家们的这一科学精神的延展本身就现实地构成了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这或许是《探幽入微之路》背后所散落着的情绪。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5,(37):71-71
牛皮癣到底是一种皮肤病,还是免疫系统紊乱?尽管其答案对于有效疗法的研制至关重要,但是科学家们却一直没有搞清。新的遗传学证据显示,牛皮癣最初只是一种皮肤病,但随即引发了免疫系统响应。  相似文献   

4.
对自己身体的"基因密码",你感兴趣吗?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之后,基因研究的方向开始转到对个人基因组进行研究。有朝一日,个人基因组测序可能成为诊治疾病的常规手段想要得到一份自己的"全基因组序列",目前还是一个奢侈的愿望。全世界已有三个人实现了这个愿望,他们是:美国著名基因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他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之一;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  相似文献   

5.
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网络科学家们将以空前广泛的规模使用万维网编译和分享科学数据。他们的目标是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教师、学生、决策者甚至“平民科学家”们通过网络的合作变得快捷简单,从而加快科学发现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原彦平 《档案》2013,(1):28-32
引言 1927年—1935年,历时八年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简称"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无疑是一个光辉的团队,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国家意义的团体,是一所流动的大学,一个科学家和学者的摇篮。这次史无前例的科考活动,因无比丰富的科考发现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一座令后人万分景仰和纪念的丰碑。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团体的历史被尘封、遗忘,  相似文献   

7.
文物藏品质地优先四层次十进位分类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某种意义讲,博物馆学就是从藏品分类开始的。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事物按确定原则分类的观念,给当时的收藏家们很大的启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奈克里乌斯的《博物馆实务》。这部书如此受到欢迎,以致在很长一个时期都成为收藏家们管理藏品的指南。 自然科学在其长期的探索中已经建立起了科学的、得到全球科学家们普遍认同的分类体系,比如,年轻的博物馆馆长林奈的植物分类体系,在今天依然有效。这就使得自  相似文献   

8.
一、大背景 "有时候,历史性的变化来得无声无息,任何人都没有注意到。没有轰然巨响,只是一声低咽,昔日伟大的机构失去了影响力"。幸好,我们注意到了。不仅仅是我们,业外人士也纷纷议论:狂飙突进的互联网,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冲击,是致命的吗?躁动、不安,笼罩着报业。我们为报业"寒冬论"所困惑,为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及其后一系列报纸停出纸质版而惊悚。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为亚洲报业在全球一枝独秀而沾沾自喜。也许十几年,也许几十年,谜底将揭晓——传统的报纸,是"一声低咽,失去影响力"?还是因其拥有区别于其它媒体的型态,寄望于一种产品不能独霸天下,而仍有一席之地?抑或改头换面、凭借"媒介融合"凤凰涅槃?谁也不知道答案。谜底决定我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纪录片应该怎样拍?如何用科学家纪录片这种形式阐释科学文化?这是科普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段神奇对话出现在国庆前夕央视播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中,本是牛唇不对马嘴的回答,却被网友们封为"2012年又一神一样回复",同时网友们吐槽,指责提问记者水平太低。自然也就影响了这档节目的公信力,如果继续上纲上线,那就挨上新闻"祸福论"的板子了。  相似文献   

11.
《档案》2004,(4)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上空爆炸了一颗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关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由于事关国家机密,科学家们从未透露过。 35年过去了,科学家们依然守口如瓶。1999年初,《科学时报》记者 刘 振 坤 有 机 会 采 访 张 劲夫(1956—1967年主持中国科学院日常工作)。张老回忆起1956年至1966年中国科学院辉煌的10年,提到中科院参与“两弹一星”这件事。访谈被整理成《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一文刊登在《科学新闻周刊》上。这篇文章打开了人们记忆的阐门,不少老科学家打电话、写信,希望他们的老领导…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件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的相互感应作用。可是,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承认。事隔四十年后,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论电和磁》一书,使这一理论得以确立。据称,原因在于法拉第对于这一科学发现表述“模糊不堪”,人们难以理解他的观点,而麦克斯韦的论述简明、准确,因此得到科学家们的肯定。这件事生动地表明,科学工作者辛勤劳动取得的成果,由于不善表达,所受到的损失如此巨大。由此看来,是否善于写作,并非“雕虫小技”。古人称写作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始,中国历经三次科普热潮,但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普及"再到"科学传播",路途并不近便。板蓝根、绿豆、碘盐……一次次抢购风潮验证了今日中国人距离科学生活依然遥远。在由上而下的"科普"教育几成强弩之末时,一群以科学传播为生活和职业的年轻人,却在引导大家如何与科学碰撞出浪漫。于他们,科学是一种态度,更是科学公民融入骨子里的一种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4.
正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多的艰苦奋斗,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方法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是当时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的顶尖成就。这一成果打破了1956年英国《自然》杂志评论文章所说"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还不是近期所能做到的"预言,在世界上引起极大轰动。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们从"红色文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而文学再生自始至今也已经过了30品是大学二年级时购买的教材——刘心武的《班主任》。当时莫说"四人帮",就连"文革"是什么概念我都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兰台内外》2011,(3):56-58
龙云因受到蒋介石的青睐,成为举足轻重的"云南王"。但他在执政过程中,却多次让蒋介石感到不满,关键时刻的"叛逃"举动,更是让国民党一方大受震动。他是怎么从蒋介石的"天罗地网"中逃脱的?又为何要"联共反蒋"呢?  相似文献   

17.
郝诚之 《档案与社会》2005,(2):17-19,22
20年前的1984年,我在《内蒙古日报》的科学副刊当责任编辑。面对当时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我认为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在科学知识的宣传上不应落后。我斗胆向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约稿,希望他能在百忙中给内蒙古自治区党报的科学园地(当时叫《科学宫》)撒点科学的良种。鉴于副刊只有四分之三的版面,我请老科学家“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短文。如果言犹未尽,长点也不怕,我可以分期连载”。当时年轻,只贴了8分钱的普通信邮票发出去了。时间是1984年5月25日。  相似文献   

18.
【前面的话】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科学发展"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这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还会有重要调整和变化。新闻出版总署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蓝图进行了总体布局。那么对于我们报刊业而言,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又是什么呢?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王国庆。  相似文献   

19.
正如现代的王室大婚也能办成与民同乐的庆典,科学家们也在借机邀请人们,以科学的角度望去,一起分享这个妙趣横生的世界。4月29日,当威廉王子与凯特·米德尔顿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拥吻时,这场王室婚礼成为一段新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地到处涌动着知识经济的浪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并把他们的科学活动顺利地引向成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现代年轻人,就更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诱惑。我们的科普创作必须及时适应这种新的形势,从宣传与讴歌杰出科学家的光辉事迹向探索和研究科学大师们的成功之路转变,从翻译和介绍他们的辉煌成就向理解和传播其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尤其是科学精神方面转变,使中国的科普活动深入到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