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对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人的活动及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晋时期,氐人在藏彝走廊中的活动仅限于涪江上游及岷江上游地区。从《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记汶山郡有氐及“羌胡”来看,氐人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随着羌人的南下而大批进入岷江上游地区的。所以汉晋时期氐人的活动仅仅达到了汶山郡一带的岷江上游地区。文章还对岷江上游的氐人与夷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流域心态为研究载体,基于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剖析了流域心态的运作机理,构建起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博弈模型,为岷江上游藏羌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普遍流传着关于“毒药猫”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对这些乡土叙述文本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岷江上游地区独特的地方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普遍流传着关于“毒药猫”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对这些乡土叙述文本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岷江上游地区独特的地方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川西高原氐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这无论在文献还是考古资料中都有据可证。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西羌分布极其广阔,除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而外,还南及岷山之域。从考古学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岷江上游石棺葬应是氐人的文化遗存,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的石棺葬,则应是羌人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6.
从近年来对岷江上游地区考古调查及其对营盘山遗址的勘探和试掘中,发现了8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并在营盘山遗址中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近万件。此次考古工作使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得以基本明确,并以此建立起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初前序列,为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内涵及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对岷江上游地区历史的探索和石棺葬文化的研究,无法回避"戈人"问题。结合民族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对戈人、蚕丛、冉駹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主人与远古的蚕丛、古代的冉駹、当代的日玛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为羌族祖居地,营盘山遗址的发现证明这支羌人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就入驻这里。但这一地区自古亦有浓郁的大禹崇拜,说明有两支羌人在不同时期进驻了岷江上游。一支为此地古羌,一支来自中原夏后氏。  相似文献   

9.
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献记载内容和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在构成藏彝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岷江上游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牲坑的广场性质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也是藏彝走廊五千年前的区域文化中心,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一种新发现的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的羌人是在西汉之后才有的。岷江上游的羌人聚居地长期流传《木姐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这两部长诗,其内容不仅与羌族历史有关,而且可以认为是对岷江上游自古有羌人的证明。《后汉书·西羌传》《新唐书·吐蕃传》等古代文献及现代考古也证明岷江上游自古就有羌人,这些羌人有相当部分是从西北迁来的。古蜀国也起源于黄帝的子孙,属于古羌人的族系。  相似文献   

11.
“毒药猫”信仰是岷江上游地区居民对身体的一种主观文化建构,它背后的社会文化情景是人们对“疾病”和“灵魂”的认识观念.以及更广泛意义上人们对“秩序”与“失序”,“疾病”与“健康”的认同与区分。对岷江上游“毒药猫”信仰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人类自身的“身体”。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的城镇是阿坝州最重要的都市化区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岷江上游的城镇化具有发展速度快、社会组织变迁迅速、传媒影响深远的特点,其都市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环境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各国政府的强制手段以及在财政与物质上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民族文化在教育、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方面可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岷江上游地区民族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但是,其文化因素对经济和环保的影响却容易为人忽视.藏羌民族独特的文化中无不浸润着浓郁的自然主义精神,其自然观、生命观及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无疑是值得借鉴的.本文在梳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的基础上,为民族文化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提供生态环境公共产品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任务。生态环境产品具有利益外溢的特点,财政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外部效应问题。本文从建立流域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税制、财政投融资向环保产业倾斜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力求财政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羌族源于西戎,活动在黄河上游,中心在河湟之域(今青海东部及甘肃部分地区),以羊为图腾,由土著戎族结合三苗(蛮人)与华夏族人而形成,尊奉炎帝为祖先。其本族的祖先为戎人无弋爰剑,后形成较多的种落。秦献公派军西征,无弋爰剑之孙叩率羌落避难而西迁。战国末期,“河湟”的羌落又有南迁于岷江上游的蜀族地区(今四川广元、绵阳、德阳、阿坝、广汉地区)者,后形成白马、牦牛、冉 等羌。历沧桑,至明清或近代,羌族除少数仍称羌外,大都演变为藏、珞巴、彝、纳西、白、基诺、哈尼、普米、傈僳、怒、阿昌、拉祜、缅、景颇、独龙、门巴等族(今四川有羌、藏、彝等族)。川西北羌人等皆尊奉炎黄和禹为祖先,多已汉化。羌族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治黄科技信息》2003,(2):18-19
今年以来,黄河用水紧张的形势引起了中央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深入报道黄河水资源问题,按照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关于:“要认真研究黄河防断流问题”的要求,日前,新华社组成了调研小分队,并与黄委联合,准备在黄河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对黄河缺水问题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化隆县群科镇伊沙尔河口的沙隆卡、格尔麻等史前遗址,在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深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青海史前时期从事狩猎采集经济的土著人群与来自东部从事农业经济的仰韶文化人群的交融、青海东部地区史前农业的起源、马家窑文化形成的地方因素、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谱系和分期等论题,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香格里拉地区,它西至西藏的林芝地区;东到四川的泸定,还包括岷江的上游;北至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及石渠县最北端,包括了青海果洛州及甘肃最南端一部分;南到云南丽江一线。这里有著名的十大雪山。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两岸分布着砂岩、石灰岩、花岗岩、页岩等岩石,上游水流湍急,中下游河床宽阔,形成了很多大片的河滩,闻名全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飞沙堰河滩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