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记得去年有位老师在我县“语文主题学习”交流群里与我探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方法,那时的我很是惭愧.因为平时教学只用到了“一篇课文带一篇丛书文章”“一篇课文带两篇丛书文章”的方法,偶尔会提几个导学问题,让孩子们拿着丛书在课堂上自由阅读,从未认认真真地研究过丛书群文怎样阅读.这次县里“语文主题学习”选拔赛给了我一个思考的契机,在完成比赛课例——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民风民俗》后,我选择了“大话节日”这个话题来参加学校的研讨交流活动,并将自己的这堂课定位为“主题学习群文阅读汇报交流课”.在教学设计及授课的过程中,我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2.
所谓话题式教学是指教学时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以课文为基础进行广泛阅读及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学生能以课文为出发点,阅读大最的相关资料,并在与这一话题的相关活动中深入训解这一话题的内涵,拓展认知领域,开展思维活动。那么,应该在如此浩瀚的书海中选择怎样的阅读材料。才能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课堂,又带着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呢?我认为重要的是靠教师和学生的“二次创作”.即活化教材、补充教材。宋代朱燕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篇目有限.同一主题的文章较少。使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学习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其更深更广的内涵,思维不能拓宽,这就要我们结合时代的特点,把课文做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  相似文献   

3.
张速 《四川教育》2004,(8):70-72
[模式意义]   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是学生与学生不同阅读理解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简而言之,探究即感悟、思考、交流、求新的过程.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本课题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是学生与学生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简而言之,探究即思考、求新的过程.习惯是由长期的经验或反复训练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倾向,而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就是学生在课堂阅读中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思考和自我更新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倾向.我们之所以提出“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这一新概念,是想以此为切入点,把“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落实到每一堂阅读教学中去.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思考和自我更新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4.
略读课文教学,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有层次、有序列、有系统地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略读课教学可分三步走:自读阶段,了解内容,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老师设计的习题思考或与同学小议作答:交流阶段,在老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重在交流自读收获,讨论自读当中遇到的问题;积累拓展阶段。侧重对课文语言、思想的积累,或向课外延伸。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文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精读课文要求老师精讲精炼,略读课文往往被老师忽略了,但我认为小学语文中的阅读课文,如果我们能利用好,对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如今的教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仅仅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总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喜欢上阅读、爱阅读、并且会阅读。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进行的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了《珍珠泉》的略读课文,她设计的步骤是:揭示课题导入--初读感知--阅读交流--细读品味--拓展升华。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过渡语、评价语很精练和得当。在评课时,老师们的评价很高。但我一直有个困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纵观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精雕细琢,篇章结构,字词句段面面俱到,与精读课文的上法没有多少差别。由此我想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也把握不好略读课文的上法,要么是像上述例子一样把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要么把略读课文泛读化,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了事,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那么略读课文到底怎么教?  相似文献   

7.
张利琴 《教学月刊》2013,(11):38-41
当前初中英语课文教学呈现重结果、轻过程的趋势。课文教学变成判断、选择、回答问题的程式,以显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急于向文本外拓展,以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课文教学直指阅读技能使阅读活动浅尝辄止、索然无味——所设问题缺乏内在逻辑,不利于学生深度阅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探究味;学生忙于答题,无心品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语言味;阅读缺乏情感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阅读课失去了情智味。课文教学“偏食、速食”,语言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变味的课文教学现状亟需改变。  相似文献   

8.
<正>一次公开课上,我观摩了六年级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展示,其中教师评价学生读书的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发表读书感悟,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诸如“你的答案很好”“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加油,试一试是可以的”等话语都从老师的口中自然而然发出,课堂上学习氛围轻松快乐。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读·交流·积累”阅读教学模式将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学习课文语言上,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10.
鲁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三类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自读课文”.这类课文都是集中安排在每一册的后面。这三类课文的设置顺序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扶”到“放”的基本规律。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到“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读书方法、尝试运用读书方法、锻炼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引领逐步减少。学生的自主读书逐步强化。  相似文献   

1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这句治学名言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传知”,更重要的是要“授法”,这是达到上述理想目标的桥梁;而讲读教学是“学法”训练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与良好的阅读习惯结合起来,给学生以“学法”的启示。一、重视整体阅读中阶段和过程性训练心理学表明,学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是有其规律的,即先概览轮廓再究细节,循着“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和学习心理过程进行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感知性初读、理解性细读和精读、鉴赏运用性回读等三个阅读阶段。三个阶段体现在“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过程中。使学生明确阅读首先  相似文献   

13.
周舟 《云南教育》2008,(1):51-5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紧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留心观察景物”这一单元主题,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讨论,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去感受、理解课文。笔者在《狼和鹿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曾实践过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这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笔录如下: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上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还不明白,谁是破坏森林、造成生态失衡的罪魁祸首呢?”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瑛 《教书育人》2010,(9):59-60
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即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的记,教师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了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16.
一、在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 能有适合自己阅读英文的策略是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若能常常有意或无意间渗透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那么对他们灵活运用阅读策略帮助自己阅读英语文章是大有益处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自己积累了一定词汇的基础上,短文阅读是展示自己英语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笔者认为,教师们可以尝试在“阅读与交谈”相结合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与技巧。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谈论某个话题功用的能力,这样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所教课文的内容特点,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重点备出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与技巧。例如: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采用分段、分环节或在文中画出“主干句或中心句”的方法来学习谈论此话题的思路。对于逻辑性较强的课文,可以采用时间或空间、绘制表格等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17.
“阅读话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话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领悟文本内容、学习文本语言。设计阅读话题应注意下面几点。一、实践性例举《: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段师: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6自然段(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  相似文献   

18.
交流、分享阅读的感受是语文学习的教学目标,也是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语文课上,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教学情景:“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交流你的想法?”当老师期待的目光投向学生的时候,教室里陆陆续续举起了手。学生的发言一个接一个地发出,老师针对一个个学生的发言,一一地补充着提升着:“你说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9.
赵允侠 《广西教育》2010,(10):17-18
常常听一线老师的讲课,我发现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一读,图画句子;二读,交流阅读感受;三读,读出感情。例如,在教学叙事性的课文时,教师往往会问这篇文章哪儿让你感动?在教学写人的课文时则让学生圈画表现人物特点、品质的句子。在教学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写得优美的词句。  相似文献   

20.
观点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7期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阅读教学中学生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在于:一方面,课文是学习对象,学习任务就是理解、感受这篇课文;另一方面.学生现有的语文经验却不足以理解、感受。“课文”的特性内在地规定着阅读教学的任务。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以帮助学生调整现有语文经验与课文理解.感受所需要的语文经验之间的落差。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境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条: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三条路径殊途同归,应根据落差的状况选择适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