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北京动物园里有多处水面,也随处可以看到桥.但在大熊猫馆后面通往北京海洋馆的路上,有一座汉白玉桥,桥头西南面地上立着一一块石头,上刻"磊桥"二字.为什么北京动物园里有多座桥,而只这座桥边立一块刎有桥名的石头呢?因为这座桥的历史有别于园里其他的桥.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间办公室里,有一张外国女记者的办公桌。每两周一次,她那柔美、清晰的女中音随着无线电波传到世界各地,向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们介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欢乐和苦恼、成就与困难。用她的话来说,她是在用广播这一传播手段“建造一座桥,把中国人民的心和世界人民的心连结起来”  相似文献   

4.
叶连娜·科索娃是一位迷人的女士。初次见面你绝 对想不到她是一名间谍——克格勃第一总局的工 作人员。你更想不到,这位女间谍会成为一名雕塑家和艺术家协会的会员。匈牙利著名雕塑家格兰特纳参观了她的第一次作品展后在留言簿上写道:“我感到惊喜。科索娃很有才华。对一名妇女来说,在这个年龄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是很少见的。我都有点嫉妒了。她还会做出许多成绩。”科索娃是如何开始学习雕塑的?她又是怎样进入克格勃的呢?前不久,她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讲述了她的种种经历: 一切都是从我丈夫常驻匈牙利开始的。我丈夫常驻匈牙利18年。有一次,我们去作客,主人给我们看了贝多芬的石膏面膜。我要来了粘土和工具,复制了一个面膜。  相似文献   

5.
本刊从2004年第1期开始,每期力求刊发一篇新闻摄影访谈文章,一期一个主题,被访者力求是新闻摄影界在某一方面有独特见解、并有所建树的新人。文章要配发被访者的工作照片、简历及其代表摄影作品。新年第一期被访对象是《深圳特区报》的摄影记者曹红,她用手中的相机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关注弱势群体。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采访中,她和打工仔们一道冒着被打的危险与某些黑心老板作斗争;和失去爱女的父母一起昼夜寻找爱女;代表工人与老板进行谈判;采访白血病儿后悄悄留下捐助;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流浪多年的孩子,找到好的归宿;帮助吸毒女而不怕风险。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她的勇气和诚意、敏感。那么,她是以什么方法进行法制新闻采访,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拍下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呢?近日我对曹红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6.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7.
“采访我?”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带着谦逊、探询的神情,“不!不要写我,和别的同志比,我还差得好远呢!”她就是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共产党员秦玲华。 (一) 今年31岁的秦玲华,是建设银行北京市平谷支行会计科长。她深知肩上这副担子的份量,深知哪怕在自己身上出现一次业务上的差错,都将会给建行的工作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常听一些老新闻工作者说。采访是一门学问,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成功才能写出好作品。我曾有过一次难忘的采访活动,那是报社派我去完成一篇人物通讯,报道对象是一位已故两年的中年妇女。一天,她值夜班时与一盗窃犯搏斗,不幸壮烈牺牲。人们对她的死有不同看法,虽然法院已作出判决。事情已过了两年了,给采访带来了许多困难。采访中几度受阻,但经过努力最终还是把稿子写成了。在这次采访中我又一次感到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对这位中年妇女的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提出被害人不是为保护国家财产死的。但是她是在值班期间与歹徒搏斗时被害的,这一点法院的判决是作了肯定。我的采访点应放到死者与夕徒搏斗原因、经过上,这是通讯的主体部分,离开了这一点,文章难于构成。  相似文献   

9.
李老师在分析《第二次考试》一文的思想内容时,启发同学们回答问题。李老师:“初试时,陈伊玲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连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领首赞许,可复试时为什么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判若两人呢?是她的声音不稳定吗?是她的态度很不严肃吗?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当记者,我真正用眼睛采访,是40年前采写新闻特写《颐和园之春》开始的。 提起颐和园,人们知道它是清王朝盛世时建成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虽然1860年和1900年它两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当时经过重建和修复,成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皇家园林。北京解放后,国内外人士都十分关注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典园林是否遭到战争的破坏?如今它的面貌如何?我带着这些问题,抓住1954年春天来临的时机,对北京西北郊的颐和园进行一次采访,企图以活生生的事实反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重视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进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科技日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 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郭梅尼采访为什么有“一腔热情”,被采访者为什么与她“心有灵犀”?在读她的属个人体会性的文章《在人生的跑道上》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尽快地推倒”这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  相似文献   

12.
报载一条题为《黄河又一座大跨度索道桥昨日通车》的消息,还配发了照片。但消息中只说“七月二十九日上午,黄河上又一座大跨度索道桥胜利通车”,建桥地点只字未提。读者心中不免迷惑,九曲黄河几千公里,桥究竟建于何处呢? 从参加剪彩的领导人来看,此桥可能建在河南省!从消息最后一句话提供的信息大概是建在豫西山区。但这都只能是猜测,并不能代替新闻事实。事后,我从另一家报纸上才得  相似文献   

13.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孙杰山,1.72米的个子,穿着鲜艳的运动服,背着运动包,走在运动员中间,你一下子还真是弄不清,这位女同志倒底是运动队的年轻教练还是体委的什么干部?那年孙杰山赴日采访回到北京,进关的时候,一位海关工作人员笑容可掬地对她说:“你们辛苦啦!女排的?”孙杰山未置可否地说声“谢谢”,很快便顺利过关了。瞧,别人还真把她当成运动队的人呢! 多年的体育记者生涯,使孙杰山明白了一个道理:“接近性”,对于采访体育新闻是多么的重要。一身运动服,会使运动员和教练员感到你是圈内人而产生某种亲切感。一下子拉近了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孙杰山在采访中非常注意这类“细节”。同时,她知道运动员的爱好,教练员的脾气,并与许许  相似文献   

15.
张栋 《新闻天地》2006,(10):7-7
她在止步杭州赛区50强,成都赛区20强折戟之后,广州赛区获得亚军,屡败屡战,辗转三大赛区后,杀进超级女声全国十强,顺利晋级超级女声全国五强。有人说她是女性励志的典范,有人说她是都市白领追崇的偶像,也有人说她是在为追寻伟大梦想而拼命努力的一匹黑马。当所有的这一切落在尚雯婕头上时,人们的好奇心显然无法止步,在5强决出后,本刊特地通过天娱传媒采访了尚雯婕……记者:据我们所知,你曾经辗转3个赛区,你为什么要坚持参加超女,是什么力量支持你面对一次次失败而不懈努力?尚雯婕: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想唱歌,  相似文献   

16.
笔在基层电视台做电视新闻记已有六年了,每天上班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去哪里采访?采访什么?新闻线索从何而来?这是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记,不能坐等上司硬性指派采访任务,应该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经济报道的线索。事实上,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是经济领域,矛盾最多、问题最多的也是经济领域。可以说,经济领域每天都有极多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我们记去挖掘、去发现。那么,经济报道的线索从何而来呢?笔根据几年的采访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她虽然名满天下,有很多倾心相交的朋友,但更多人--在她的文字中认识上海这座大都市人文之盛、人性之美的人--并不了解她,甚至还不认识她.他们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或许还有那么一丝丝失望:这个面容和善、身形微胖的大姐,就是那个笔下璨然、至情至真的新华社高级记者赵兰英吗?  相似文献   

18.
第11届亚运会就要在北京开幕。预计将有5000名中外记者云集北京进行采访报道。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多家国内外通讯社、报纸和广播电台在主新闻中心内租设自己的编辑部办公室。在中国举办这么大的国际性运动会是第一次,有这么多的中外记者在中国一地进行采访也是第一次。他们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组委会对记者采访又作了哪些规定,以保证国内外新闻界同仁采访报道顺利进行?和过去在国内举办过的任何国际比赛、国内比赛不同,本届亚运  相似文献   

19.
一组照片与一座桥文林生活在鄂西南山区恩施市茶山洞乡的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组新闻照片结束了他们祖祖辈辈出山均需趟水过河的历史。如今,在鄂西自治州的土家山寨里,到处流传着一组照片与一座桥的故事。去年9月下旬,作者在恩施市龙马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区茶山洞...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一个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要求,自觉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进行大众传播。人们常说采访就是战斗,其实采访又何尝不是一门艺术?笔者以为,记者采访的技巧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 1.充满自信地沟通对方 记者是代表媒体向受众进行传播活动的第一人,在采访中必定要体现出一定的权威性,无论面对什么身份的采访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