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时政热点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时政热点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阅读”时代已经到来,教师通过“微阅读”在课前、课中、课后将时政热点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辅助学生学习教材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加强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耿芳 《教育艺术》2024,(5):79-80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优化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个关键概念的提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将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道德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涵盖历史、经济、人文、自然、生命健康。新课标中跨学科的提出,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能够引导学生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系统学习。本论文结合人教八年级“宪法至上”单元教学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升道德法治课堂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作为教与学的首要环节,是具体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和“指南针”,具有导教、导学、导评的重要功能。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分析新旧课标对教学目标设计的不同要求,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4.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提高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课程,教育质量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深受重视。而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教学方法低效化、教学评价模糊化等,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将solo理论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利用该方法对随堂练习的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以此反馈、诊断教与学的情况,有助于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成效,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张开智 《甘肃教育》2024,(2):96-100
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教育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正确意识、观念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德育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中,树立“大思政”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重点。文章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德育资源,通过多方面课程资源整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价值的实现,以此对相关工作实践进行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历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教学中的基本原理地位,并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资鉴作用。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中,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教学中贯彻和融入党的十九大精神,解决实践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探索习近平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尊重教材、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引导原则,同时积极探索习近平历史观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有效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让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进学生头脑,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道法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课要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新”重要论断,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入学习、全面领悟“五新”重要论述,准确掌握“五新”核心要义,并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从整体上关乎马克思主义根本问题的一个重大论断。将“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可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细化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个主要表现方面,从历史逻辑、生活逻辑、事实逻辑三个角度推动“两个结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相似文献   

10.
常态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直面学生认知,并指导他们生活和做事。研究认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要以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为导向,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习逻辑、学科逻辑及生活逻辑,整合设计要素,将教学实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把课程任务转化成学生向往的“课程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设计要关注真实性、回归学科性、突出整体性、落实参与性,以实现“少教多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将党史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文章先对党史教育的概念以及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之后对党史教育中可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加以整理,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就融入策略进行探析:深挖教材内容,发现党史教育的融入点;观看历史视频,创设党史教育融入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落实党史教育融入体验;丰富教学评价方式,检验党史教育融入效果。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融入课前、课上、课后等各个环节,融入分享、准备、探究、实践等各个活动,建立起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师应该加强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创新与变革,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生活化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利于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将思想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从生态理想、生态精神、生态道德和生态法治这4个维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理想是绿色家园梦、美丽中国梦和美好生态生活梦的统一;生态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绿色阐释;生态道德是共同体、社会与个人的共同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是法治思维培养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5.
方叶兰  杨佳思 《教师》2023,(10):3-5
近年来,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程备受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可以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较为有限。文章作者以“走进肖劲光故居,探访人民海军发展历程”为例,剖析教学实践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探讨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观点、新战略、新思想,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要求,也是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要求,还是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提升教学的价值性、课程的时代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进而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科,也是德育教育的体现,所以如何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广大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课堂,体会知识的实用性,阐述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并从“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多媒体情境,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学生...  相似文献   

18.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强化大学生使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当前,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存在教学方式固化、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思政教师综合素养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创新教学方式,保证“四史”融入有效性;强化“活动化”教学,深入推进相关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引领学生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理解五大“历史意义”,倍加珍惜“十个坚持”,总结提炼“三个需要”,牢记一个“根本问题”,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拥护者、支持者。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阐述了时政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时政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瓶颈,最后提出了时政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