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学教育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特殊的审美性,通过文学教育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因此,推进文学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对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文学作品叙述了众多先进事迹,蕴含着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精神,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思政教育内容过于枯燥问题。借助文学表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感化,更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对促进思政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总之,思政教育能够借鉴和参考文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能够利用学科的交叉互补性,充实和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亦是人们获取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劳动教育形式化导致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认知不足、劳动能力有待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龙波宇  向黎  杨思玉 《教师》2020,(5):59-60
如何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协同日常思政教育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当下思政理论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与传统社会不一样的时代条件。文章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青年大学生思想与行为需求及特征,分析了新形势下思政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所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构建良性互动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生动性与时代感,以满足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正>青年学生思想和身体发育尚不成熟,难以科学、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容易受到外部不良思想干扰。对此,学校应加强法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构建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体系。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融合具有可行性。构建互融互通的协同育人体系既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也可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政教育成效。李晓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一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直以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面临的两大任务。如何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有效衔接,是值得学校关注与深思的问题。结合时代发展形势、信息化教育环境及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非常关键。学校需以德育为核心,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理论,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教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大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立足社会,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培养高质量现代化人才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7.
<正>当代青年学生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主体,不仅要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不断精进,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做到知行合一。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实现育人水平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强。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素质和能力给予足够重视。但当前各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势不太乐观,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则可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转化和规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个人核心竞争力。各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甚少涉及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让学生在创  相似文献   

9.
<正>廉洁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侧重于用廉洁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在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的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后者侧重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进行教化,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准确掌握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三观”,推动立德树人工作提质增效。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是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能够在整合教育资源和凝聚教育力量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推进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有助于高校以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凝聚教学吸引力,实现思政教育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的深化,增强教育实效;有助于社会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由吴长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11.
吴元元 《上海教育》2023,(18):64-65
<正>上海市卢湾中学在“无边界”教育理念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全面构建学校思政工作体系,发挥各环节思政育人作用和协同效应,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探索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深化课程思政发展和探索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涵,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思政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受到社会经济转型和高校改革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与辅导员为主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条线来实现,两者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协调配合,在育人上呈现出主体多样化、方式多元化和教育资源多重化的特点。本文从组织维度、专业教育维度、师德师风维度、社会实践维度和校园文化维度五个方面,探索高校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从而提升效能。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逐渐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根据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明确网络思政教育的定位及目标,完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法,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的保障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作用,实现网络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帮助新时代青年面对和适应不确定、不可预测的未来,是高校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应相互融合、协同育人.基于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而形成的思政课五步教学法,综合运用连接、呈现、体验、反思、应用等教学活动,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人生化导向、故事化讲授、合作式学习、游戏化教学、智能型助教"新教学范式,可以实现有趣、有效、有用的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17.
<正>协同理论早期被称为协同学、协和学,是西方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指出,一旦缺少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物质系统就会由于孤立状态而使内部结构从有序到无序,进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变化,并由于系统内部结构的破坏导致其丧失活力。协同论最早立足物质系统与外界交互,在理论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对众多学科和领域产生影响,并从自然科学过渡至社会科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运用愈加广泛。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构建高校"大思政"理念,以劳动课教育实践为手段,实现思政教育和劳动课协同育人,这种教育模式既符合当代高校的发展要求,也利于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本文探讨了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理念、在高校设立劳动课程的必要性,明晰了思政教育与劳动课程协同育人的具体思路,以期...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新时代高校在不断的探索中,从课堂教学、学生需求和育人平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但协同育人在制度建设的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教师的协同认知方面还有困难。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要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整合教学内容、深化学科融合和增强教师的认知等方面下功夫,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五年一贯制是初中起点的高职专科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管理与普通职业院校存在差异。从分析五年一贯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二者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困境,并探究解决路径,以期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从而开创新时代五年一贯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