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般来说,家国情怀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家国情怀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基础和起点。本文拟从中国民族主义切入,谈谈家国情怀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乡、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与维护,表现为对家国共同体的深情热爱与责任担当。共同体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组织形式,其所蕴含的规则秩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情感认同、利益关切等要素,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共同体视角下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包括:以人是共同体的存在为逻辑起点,以利益、情感与价值共同体的统一为逻辑结构,以个体到群体再到共同体为逻辑理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逻辑指向。共同体视角下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主要包括:学习家国共同体知识,建立家国情怀认知体系;塑造学生的共同体精神,增进家国一体情感体验;创建美好共同体生活,赋能家国情怀价值意涵;建构优质学校共同体,创新家国情怀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高尚情怀能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同时也是新时代高中生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提升他们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规范其日常行为,使其感受到社会与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从而形成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韩永义 《天津教育》2022,(1):99-101
<正>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越来越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且以“家国情怀”为重要价值观。“家国情怀”主要指高中生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要具有的价值关怀,基于人文关怀关注实际生活,把助力国家强盛、民族自强以及社会进步视为重要使命。当前,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时,应根据新时期创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对国家优秀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落实社会主义重要价值观,这也是把时代精神、国家精神弘扬光大的重要途径。一、高中历史课堂上融入“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培养高中生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5.
<正>“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养,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统编版高年段教材中收录了大量含有家国情怀的诗词佳作,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诵读感悟,以培养、践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一、研学旅行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意义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家国情怀既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从先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宋...  相似文献   

7.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应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文章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的教学为例,探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也是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家国情怀教育直接关乎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2]。初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笔者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对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家国情怀的认识,可能大部分学生,甚至老师对这一素养的理解也不是很明确。"家国情怀"事实上是指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对待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大爱情怀,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第一利益,舍小家为大家,遵从集体利益。是一种对自己国家产生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为国家建设奋斗不息,为民族崛起而不断努力。初中语文教育能够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其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形成爱国、爱人民、爱党的思想观念。本文就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探讨,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对学生家国情怀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尝试。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张永利 《地理教育》2024,(S1):153-155
<正>“家国情怀”指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1]。为此,国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有序地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信息全球化作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繁荣发展的推动下,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和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并号召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隶属爱国主义范畴,具有特殊的价值内核与精神内涵,其源自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融合而生的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传承于民族优秀文化体系中忠孝两全与家国同构的优秀基因;其核心旨归是主体积极自觉地把家庭和国家充分联系起来,在注重家庭建设的同时,胸怀国家繁荣发展,落实两者的有机统一,即在家尽孝的同时还要为国尽忠。进一步来讲,家国情怀即孝亲敬老、  相似文献   

15.
<正>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是人们对自己家乡和国家的强烈依恋和归属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更是一种社会共同体的情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家国情怀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文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除了与历史学科自身的优势有关外,还在于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人情感、理性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故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提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家国情怀是人们基于对家、国的归属意识和热爱的情感而生成的使命与责任,是儒家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精神命脉。儒家文化家国情怀以“家国同构”为社会政治伦理基础,以“忠孝一体”为核心内容,以“修身济世”为实践方式,并随着时代发展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家国情怀教育是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者唤醒、激发、引导和培育学习者主体性、感恩心、公共性、国家认同、民胞物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情感的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不仅要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并对其进行现代转换,要结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具有侧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情感奠基作用,还要将家国情怀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着力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多元支撑。  相似文献   

18.
家国情怀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历史本体之美与家国情怀的内在美高度契合。在中华美学的影响下和深厚文化的浸润滋养下,家国情怀也实现了融合升华。历史学科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勇担使命”的民族复兴重任有着内在统一性,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高中历史教学中美学理论与家国情怀的融合,对学生审美、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有正向影响。本文以家国情怀为视角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审美化建构,并以审美化建构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进而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建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春鸣 《学语文》2021,(2):78-79
艾青的诗歌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无论其创作的长诗还是短诗,大都体现了这种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怀,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责任感,可以说家国情怀成就了艾青这位伟大的诗人。青年学生阅读艾青的诗作,正可培养家国情怀,使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高度认同感,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家国情怀体现了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归属感,其情感升华是逐层递进的,经由“伦理亲情”到“国家民族认同”。此间,乡土情结是不可或缺的承接纽带。乡土放大了“家”的概念,系“亲情”的寄托之所,是缩小了的“国”,与“国”之命运息息相关,往往成为有识之士反哺社会的基点。因而,乡土资源是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宝库”。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从多个视角试图解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