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擘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实践指向;其内涵包括互联互通的发展共同体、开放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互信共治的责任共同体;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助推我国网络强国目标的实现、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网络建设不断推进,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的召唤。文章从高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否需要、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等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证构建高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条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国际互联网治理与发展勾勒出新的理论图景和实践维度。对于全球网络治理与发展,当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不同解释,推演出情形各异的全球网络治理无政府状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突破了传统互联网治理思维窠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的关键,在于以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为基础的合作共赢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网络空间正在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发展演变的逻辑必然,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坚持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共同提升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能力;回应发展中国家诉求,照顾多利益攸关方的关切;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创新动力,推动互联网安全有效发展;着眼共同受益受惠,倡导国际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拓展,以“普世价值”论、网络自由论、价值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恐怖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不仅在网络空间制造各种乱象,而且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巨大困扰。拨开西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的迷障不难发现,从主体维度,西方对抗性主客二分的认知思维方式及其衍生出的独断论认识路径和狭隘的权力、阶级、利益立场是形成西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的根源;从客体维度,以虚拟性、跨时空性为特点的网络空间为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向中国汇聚、渗透、折射提供了新场域。为此,亟须寻求中国式主张及应对思路: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创新网络空间治理方式提供理念指导;明确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责任与义务,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治理夯实主体条件;加强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积极走向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网络空间国际法治发展,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治理提供法律基础;促进网络空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塑造人类美好数字精神文明家园协同助力。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家的高度和全球化的视阈观察思考国内外网络安全新形势、新变化和新挑战,就网络安全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国家总体安全中的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管理体制、网络核心技术突破及保障、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形成了网络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网络安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网络主权论是新时代背景下协调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互联网安全、核心价值与利益关系研究和政策构建的核心前提。随着大国博弈,核心价值观冲突,"反对网络霸权、尊重主权"的核心价值理念,必成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治理的价值向往。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体现出较强的暴力性、反复性、普遍性、隐蔽性、非对称性、可改造性等特征。友善观教育与拒阻校园欺凌具有价值契合性和目标一致性,因而着眼于拒阻校园欺凌的友善观教育路径主要包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规避校园行为"失范",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择"善"而从,构建班级友善氛围、创建"友善共同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待人如己"的集体意识,完善学校教育责任、健全保障网络机制。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网络思想的内涵包括: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性、依法治理网络的措施性、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等三个方面。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高校、城市、农村各自的特点,然后有针对、多举措地分别在这些地方进行宣传,是顺利开展习近平网络思想宣传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球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价值失范问题等始终未得到有效化解。鉴于此,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面对全球治理的现实困境,基于对人类共存共生性的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的革新提供了新思路。在人类对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革新国际制度体系为导向,围绕可持续发展转型进行谋划,为维护自然基础指明了现实向度。以微观层面的国际分工实践汇聚共同利益,以共同价值构筑价值认同,以系统论视角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  相似文献   

11.
网络安全忧患意识是习近平关于网络治理与建设理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网络安全忧患意识的现实缘由,源于网络技术滞后的重大隐患、网络阵地争夺的日趋激烈和网络舆论信息引导乏力。网络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空间乱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和网信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思考,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网络安全忧患意识坚定的人民立场、严谨的辩证思维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类共同的平等价值受到严峻的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化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它以全人类的永续发展为关怀和指向,张扬真正平等这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同时,在应对全球发展中的重大风险挑战、化解困扰人类发展难题的生动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认同、接受、践行,国际社会正在以真正的平等为价值遵循和实践原则去化解在地球各个角落所充斥的迫在眉睫的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国政府适时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谐、包容、共赢、发展等为基本内容,它源于协和万邦的"王道思想"与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理念,蕴含了平等互信、包容合作的利益观、权力观和文明观,对于促进全球化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全球性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并对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以期能更好地推进和谐世界构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和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包括四个方面内涵,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网络安全为保障、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愿景。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的探索实践,此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启新征程,要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网上正面宣传与加强国际传播相统一、技术预警与应急处置相统一、构建网络强国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相统一、底线思维与斗争精神相统一,以更好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阶级性话语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话语,从"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到命运共同的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品质.从解决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当代世界的认知相结合,回应了时代难题,推动了理论创新,并赋予中国气派,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凌已成为新西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新西兰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权力失衡的重复性故意施害行为,并将其划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四种类型.为便于识别,新西兰区分了攻击、烦扰以及欺凌三种行为,确认了校园欺凌的单向性、故意性、伤害性、反复性以及失衡性五个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新西兰采用全校参与模式、开发无欺凌框架以及绘制校园欺凌规治学校路线图三种主要方式开展校园欺凌规治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新西兰校园欺凌的规治呈现出常态化、法治化和规范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9,(2):83-86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揭示社会共同体及其与个体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与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为人们正确认识与把握共同体与人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理论视角,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演进提供科学指导。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社会共同体在逻辑前提、实现条件、价值旨归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同时又是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的发展超越。  相似文献   

19.
《嘉应学院学报》2019,(5):102-10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明间共处与交往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以及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拓新,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理念。教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应从顶层制度设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增强教师国际素养等方面突显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性、共同体意识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风险规避、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性、网络空间安全的维护都离不开网络道德建设的支持。网络空间存在技术异化遮蔽个体道德意识、主体理性缺失引发道德失范行为、公共特性危机瓦解道德个体信任等风险。重构网络道德建设路径,必须以主流价值为导向,全面贯彻技术向善理念;以道德至善为引领,深入推进主体理性教育;以健全的法律为保障,切实维护网络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