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10月23日,在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办的统编教材教学展示系列活动中,笔者执教了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本课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四目。前三目讲述经济(第三目涉及文化),后一目讲社会变化,内容较为庞杂,且经济与社会两部分又相对独立,凝练一个统摄整节课的教学立意就成为了教学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辽宋夏金元(公元906年——公元1368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有明显的特点,便是:北方的几个少数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在历史上崛起,表现得十分活跃,因而这一个时期既是民族矛盾扩大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直到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之前,长期处于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的局面。其中汉族先后建立的北宋、南宋王朝把封建经济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呈现出隋唐以及隋唐以前从未有过的新气象;各个少数族建立的政权对开发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边疆地区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一些杰出领袖可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理当给予应得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王永杰 《知识文库》2023,(20):45-48
<正>融合教学设计是立足新课标改革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教材全新改版引发的新的教学问题背景下。文章以“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为例,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新建构,尝试透过“经济重心发展”的底色,构建以问题为驱动、必修教材为主线、选择性必修教材为枝干的融合设计来探究该时期经济及社会的新变化,在历史定位中感受宋元的盛世繁荣。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贯穿各朝代的一条主线,即便曾出现过民族政权之间的分裂与对峙,同样孕育着民族交融的走向。而辽宋夏金元时期呈现出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正是构成这条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截取其中几个重难点史事进行分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5.
教材史料简言之即是教材中的史料,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显著特点是纲要式的正文配以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史料。纲要式体裁决定了正文非常简练,是对历史脉络的勾画,这种勾画对于高中生学习历史来说未免枯燥、单一。好在部编教材配以丰富的史料,这些教材史料正好弥补了教材正文的简练,使历史学习变得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6.
<正>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近世”与“大中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地位》,这个题目我是第一次讲。为何讲这个题目呢?要从我参编的普通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说起。《纲要》中国古代史部分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先秦两汉,第二单元是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第三单元是辽宋夏金元,第四单元是明清。第三单元与我的专业研究领域接近,这个单元与之后的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我写的。在此,把第三单元的一些问题提出来讨论(适当延伸到第四单元),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标题——“近世”与“大中国”。这两个概念都加了引号,教科书中没有直接使用,但对理解这段历史比较重要。主要讲三个问题:其一,近世;其二,大中国;其三,曲折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规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上>》)中蕴含较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能有效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以《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为例,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策略,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初中历史大概念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单位,围绕历史学科大概念建构起学习过程的有机框架,彰显宏观历史视野。对教材中时段相对长且涉及具体史事较多的单元,如果缺乏整体把握,学生难以形成大历史观。大概念单元教学需要教师淬取出单元大概念,引领“教”“学”“评”过程,促进学生学会从散见于单元内的微观史事中获得宏观历史视野。大概念应要贯穿于单元课时内容的解读与重组、单元学习任务的创设与解决、单元教学实践的评估与完善,从而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命题如图1所示,一条长度为a的柔软细绳,两端分别系于距离为b的两竖直墙壁的同一水平线的A、B两点之间,设a>b,且绳足够长;一轻质滑轮搭挂于绳上,其下方悬挂质量为m的物体.当系统平衡时.  相似文献   

10.
李响 《天津教育》2023,(20):180-182
<正>历史是人类社会和文化演进的记录和反映,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对个人和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教学不仅涉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注重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体悟,以及历史学科为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学术性,帮助学生建立学术观,培养其批判性的历史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学术型课堂,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一题多变”,就是用改变已知或未知的条件的方法,把一个题变为侧重不同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做“一题多变”练习,可培养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例题:在一个斜面上匀速拉动重500牛顿的物体,已知斜面长5米,高1米,斜面光滑,求拉力的大小。分析:该例题可利用功的原理进行计算。根据功的原理可知:F·L=G·h,∴F=G·hL=500牛×1米5米=100牛。在原题解出之后,改变原题的部分条件,即可变换出一系列新问题,如上题改变条件,可变换出下面一些问题。1.若斜面高和物体重不变,斜面长发生改变,拉力F将如何改…  相似文献   

12.
百戏是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两汉和隋唐,之后仍传演不衰,到辽金元时期,虽然是异族统治,但百戏艺术仍然比较繁荣.辽金元的乐制都是在逐渐吸收汉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也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百戏演出在统治者的宽纵和好尚的影响下蓬勃发展,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特点.此时期国家之间的对峙与更迭并没有妨碍各国散乐百戏演出的繁荣以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反却促进了百戏技艺的发展和成熟.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始终伴随着禁毁的声音.元代的散乐百戏多被官方看作"诡怪百出,惊俗骇观,非所以善民心、化民俗,以滔堙心耳,归于淫荡"的惑乱行为,被禁断的百戏种类也达到十数种.  相似文献   

13.
“一题变多题”是指老师讲解某些范例或学生做完某些习题之后,要求再对原题加以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前后知识或习题之间的联系,拟造出一些新的命题,然后加以证明或讨论。为了说明问题,先看下面三个例题。 [例1] 已知AB是直径,l是圆的割线,交圆于E、F两点,AC⊥l,BD⊥l,求证CE=DF(图1)。  相似文献   

14.
谈数学题的“一题多变”东至胜利镇初级职中方德清从某种角度上看,“一题多变”比“一题多解”效果更佳。因为它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一题多变,能够使学生节省对陌生题目的审题时间,能够使相应的知识系统化。同时作为教师,制作命题时的灵活性更大,联系...  相似文献   

15.
课本第118页:“1898年,美国……掀起了美西战争。结果,……古巴在事实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美国资本也大量渗入拉丁美洲,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这就是美国‘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笔者查阅资料,1901年~1908年,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他宣称“应付国际关系的正当办法在于嘴里说话温和,手里要提根大棒”,才提出和推行“大棒政策”。1909年~1913年执政的塔夫脱总统提出“金元外交”政策。由此可见,“大棒”和“金元外交”政策在19世纪末并不存在,而课本讲述自美西战争开始,美国就推行“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  相似文献   

16.
现在,放在你面前的有这样几种东西:茶杯,汤碗,罐头,灯罩,方桌,棒球,地球仪,门上的手柄.钟表的玻璃.清说明它们共有的特点。你可能会说:难!是啊,这几样东西,无论形状、颜色还是作用,没有共同之处。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面对复杂的事物,能抓住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可以使事物简明化。系统化,便于人们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我们学会“概括”。所谓“概括”,就是从“异”中求‘伺”,从“哆”中求“少”,从“繁”中求“简”,以便较好地把握住事物的特点。有时候.许多事物有着联合的属性,如桃、李、梨、苹果,它们多汁,味甘…  相似文献   

17.
变式教学是使新课程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以"不等式恒成立"与"不等式有解问题"为例,进行"一题多变"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现阶段的热门话题 ,也是今后教育工作的灵魂 .笔者认为 ,在创新教育当中 ,除要遵循其一般的理论之外 ,转变传统观念 ,开拓思维 ,根据中学各学科的自身特点 ,不断丰富这一新型教学方法的内涵尤为重要 .比如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从多种角度变化题设条件 (变化条件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 ,然后与学生共同采用探讨式的方法给予解决 .每年高考都出现一些新题 ,可以说没有一道和以前做过的完全一样 ,但很多题都是由以前已使用过的优秀题目创新变化而来的 .实际上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讲习题时 ,千万不要为讲题而讲题 ,一切照搬 .题海茫茫 ,如何引导学生走上岸 ,关键是在教师讲题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也就是变化习题给定的条件 ,拓宽学生的思维 ,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节课不要求讲很多题 ,只要把一、两道题从各种角度进行变化 ,把学过的知识能够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 ,就是一堂非常成功的习题课 .这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经过这样长期的创新教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思维活跃 ,创新能力强 .下面是笔者针对一道物理习题的条件进行多种变化 ,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 ,以...  相似文献   

19.
<正>高中数学中的"任意"一词在函数解析式、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问题中常见常用,变式多样,丰富多彩,内含深刻.由于许多同学在数学解题中对"任意"一词理解不深,掌握不透,应用不活,从而严重影响解题思路与正确率.本文结合例子,从变式出发,多视角例谈数学中  相似文献   

20.
“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的重要手段,也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和发散性。只探究一个个独立题目的解法,往往会使思维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课本例习题的各种潜能,适当地编拟一些习题,一方面能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以课本一道例题为例,适当地进行演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