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黛初会     
<正>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  相似文献   

2.
《宝玉挨打》一文写到宝钗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的情景,教参认为“宝钗的关切多半是表面文章”,是虚伪的。我以为这大可商榷。教参提供的“罪证”有二:一是宝钗托着药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二是“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笔者以为这两条均不能定宝钗的“罪”。首先,我认为宝钗的送药是真诚的关切。理由之一,作者从全知叙事的角度描写了宝钗的心理:“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这不是关切是什么?理由之二,我们再看…  相似文献   

3.
林金炎 《师道》2007,(4):53-54
贾代儒,何方人氏也?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私塾老师。他与新课改好像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怎么把他们扯在一起呢?我们且看贾代儒的课堂教学:到了下晚,代儒道:“宝玉,有一章书你来讲讲。”宝玉过来一看,却是“后生可畏”章。宝玉心上说:“这还好,幸亏不是‘学’‘庸’。”问道:“怎么讲呢?”代儒道:“你把节旨句子细细儿讲来。”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节常被人称做是“封建卫道士”贾政与“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说是封建“卫道士”贾政迫害“反封建斗士”贾宝玉。我觉得,这些说法是不太合适的。贾政为什么要打宝玉?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宝玉怠慢了客人。第二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宝玉得罪了忠顺亲王府,给贾家惹下了麻烦。第三是贾环那一番火上浇油的话。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贾雨村来访,要见宝玉,宝玉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宝玉怠慢了客人,贾政因此心中不快,这仅仅是一般的正常的心…  相似文献   

5.
<正> 《红楼梦》里的秦可卿、秦钟姊弟和贾宝玉、王熙凤同称“姊弟二人”,有着比较特殊的关系——虽然一为“姊弟”、一为“叔嫂”,性质两样——可卿与凤姐之间,贾母说她们”好了一场”(第11回);秦氏托梦时也说“娘儿们素日相好”(第13回)。足见她们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可卿与宝玉曾有“大虚梦”的微妙事件。秦钟与宝玉也极为友好。值得注意的是:秦  相似文献   

6.
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日正无聊之际,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副花笺送与他。宝玉因道:“可是我忘了,才说要瞧瞧三妹妹去的,可好些了,你偏走来。”翠墨道:“姑娘好了,今儿也不吃药了,不过是凉着一点儿。”宝玉听说,  相似文献   

7.
“金陵十二钗”中的妙玉,对宝玉有一种特殊的情缘。拢翠庵品荼;芦雪庵联诗,罚宝玉乞梅;宝玉生日,妙玉“飞帖祝寿”;观棋时心神荡漾,而其最后之“终陷泥沼中”,则表明了妙玉的感情是一种毁灭的美。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二十回,写李嬷嬷在宝玉房中撒泼:骂了袭人;宝玉去劝,又和宝玉吵起来;宝钗、黛玉等好言相劝也没用,因为这老太太仗着奶过宝玉,又倚老卖老,谁也不能奈何她。正闹得不可开交,来了凤姐。她只几句话——软中带硬,恩威并济,便说得“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儿走了”。在《红楼梦》故事中,这不过是芥子般的  相似文献   

9.
却道又是诗社开社之日,宝玉与众女儿们已拟好诗题,于第二日各出一二两银子相聚于蘅芜院,不在话下。次日,宝玉早早起身,因昨夜构思诗题,一宿不得安睡,袭人侍候洗漱完毕后,秋纹麝月紧随其后,踏着一地落叶到了蘅芜院。莺儿见宝玉来到,忙起身通禀宝钗,并命嬷嬷们备茶。宝玉见众姐妹均已到齐,正欲说话,史湘云便说道:“我的宝二爷,今儿以什么为题啊?”引得众人一阵大笑。宝玉道:“转眼已是入秋,花啊景啊,我们也都为之题过。只是如今瞅着渐渐萧瑟,又是一年将尽,何不学古人长叹得与失?”宝钗便道:“宝玉说得极是,只是于我们众女儿家,未免有些不雅。…  相似文献   

10.
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辅导》2023,(29):25-36
<正>1开场交际话题导入且看《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宝玉和黛玉)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这‘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着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相似文献   

12.
一、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出场时,转眼换了一身冠带,“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请联系宝玉的性格发展,理解这一段肖像描写,找出下面理解错误的句子。 A、宝玉生在锦衣玉食之家,地位显贵,倍受钟爱,长得美丽、满怀风情,这是一位多情公子的形象。 B、宝玉是一个“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的“坯料”。 C、纨绔子弟,浪荡不堪,专爱沾花惹草,一  相似文献   

13.
会意法即通过谜面的意思去领会谜底。如谜面“重逢”(打一字)。重逢的意思是“又见面”,合成谜底“观”字。也有的谜需要从反面去联想。这主要是从“反义词”方面去下功夫。例如谜面“生产必须出正品”(猜一成语),谜底是“不可造次”。  相似文献   

14.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第一个高潮。小厮们奉命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又“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这一顿板子噼噼啪啪打下去,不仅宝玉皮肉受苦“动弹不得”,而且惊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令贾府登场人物真容毕露个性凸现。正是:大板打出众生相,人人心态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他茫然地望着我。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若没有哀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  相似文献   

16.
对“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可能产生两种理解,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教、有待学的情感内容,这样“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是一种较为肤浅、更加危险的理解,它有可能允许以不幸的方式进行“幸福”的教学工作,很容易使“幸福的内容”蜕变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的根本性情感性质,使幸福与教育在本质上统一起来,则是更为深刻、可靠的理解。当然,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才能取得完整的意义。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教育不是主要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人”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所以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给学生“教幸福”;反之,不能教学生幸福,教师实际上也不存在幸福地教。有一种说法: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子是甜的。这如果不是骗人的,就是对幸福有误解。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目的与过程总是内在统一的。我们无法设想不幸的过程会突然推演出幸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03.4《宝玉挨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众人对待宝玉挨打的态度以及宝玉挨打后的心态。一、贾环处心积虑盼痛打几乎每个人都深爱着宝玉,只有贾环除外。贾环对宝玉是一个“恨”字。他乃贾政和赵姨娘所生,不仅年龄小于宝玉,还因为是庶出,地位低下而颇受冷落。为夺回自己“爷们”的地位,他处心积虑要治宝玉于死地。这次机会来了,王夫人的大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是因宝玉而起的,他便在父亲那里诬告宝玉,说是宝玉强奸金钏儿未遂,才导致金钏儿的自杀。挑唆父亲打死至少是痛打宝玉。二、贾政恨铁不成钢狠教训贾政打宝玉表现出一个“狠”字,但骨子里却…  相似文献   

18.
宝玉挨打主要表现为父子矛盾。待客不周、王府要人、贾环告状,宝玉的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集中爆发,贾政对宝玉由“气”而“怒”而“暴怒”,最终逼出父亲对儿子的无情“笞挞”,使冲突达到了顶峰。而由宝玉挨打又自然引出王夫人与贾母的依次出面“阻打”,随之夫妻交锋,母子较量,情节再掀高潮。最后袭人、宝钗、黛玉这三位与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女性对宝玉的关心探望,则是余波荡漾,温馨细腻,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巨著《红楼梦》,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在前八十回里,关于宝玉婚恋关系的描写是按两条线索叙述的。一条是“木石前盟”,写的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婚变关系;另一条是“金玉良缘”,写的是宝玉与宝教的婚恋关系。现在我们看到的宝玉的婚恋的结局是“黛死铁婚”,即“薛宝初出固成大礼”,“苦练珠魂归离很天”。这是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为高鹗所续.人们有理由发问:这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构思吗?假如曹雪芹的原有构思不是这样,宝玉的最后婚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当宝玉以真抗假,并期望以此补天时,其恣性于女儿群中之举也就指向了逃情,这是宝玉目睹“天”破之后的愤激之举,也是其人生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但愤激的逃情让宝玉感到了冀望以此补天的无能为力,由逃情而引发的“真”的毁灭,更将宝玉彻底地推向了绝望的境地。于是,宝玉的以禅适性,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逃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