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庖丁解牛”说起顾松灿庄子《庖丁解牛》中说到庖丁解牛:“以无原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主要在于找到了解牛的规律,找准了“穴位”─—“有间”,“以无原入有间”,从而使“牛”得以迎刃而解。解牛如此,教...  相似文献   

2.
“庖丁解牛”讲的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可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熟不一定能生巧”,重复机械地记忆或练习,反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庖丁解牛”现象是不是就是简单的重复机械记忆与练习呢?  相似文献   

3.
在庄子的著作中,有个“庖丁解牛”的寓言,说的是庖丁解牛,手、肩、脚、膝并用,动作十分协调,刀子哗哗作响,牛的肢体应声而解。他的技艺为什么这样高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按照牛体的自然结构运刀。和庖丁解牛一样,教学工作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一个教师要把教学工作搞好,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掌握教学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澧县城关镇第一小学数学教师田元炯,是怎样遵循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的。  相似文献   

4.
杜宝华 《新读写》2009,(3):36-36
突破,犹如点穴,当点要害之处,才能显其“四两拨千斤”的功力。阅读理解课文,也要寻找突破口,犹如庖丁解牛,胡乱下刀,往往吃力不讨好;只有切中肯綮,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总会尽力寻找一个最佳突破口,以求其“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庖丁解牛》中两言“十九年”,课本未注,一般读者都将其理解为实数一十九年,其实未必。 《庖丁解牛》是战国时广泛流传的一则寓言故事,不一定实有其事。因此,不必将“十九年”机械地理解成一十九年。联系上下文“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所解数千牛”,其中的“岁”’“月”、“千”皆虚数,“数千”以言其数量多,  相似文献   

6.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自主赏析课文。本人教学时从“解”的字形人手,导入新课。《说文解字》解释“解”字: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解”的本义是分解。在对本文的导读中,笔者紧扣“解”字,通过六“解”课文,赏析《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7.
《庖丁解牛》是庄周《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一、第一自然段写庖丁解牛的场面,极写庖丁解牛技术之高超。这一段是怎样突出其动作的干净、利落、优美、洒脱而又合乎音律的? 用“手、肩、足、膝”等解牛时必须的肢体部位名词。  相似文献   

8.
姜丽 《学语文》2012,(1):16-17
【教材分析】《庖丁解牛》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中的自主赏析文章,属哲理散文,它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而“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笔者在设计教案时将“创造形象”与“说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个哲学大师。在先秦诸子中,他的哲学思辩能力最强,而又能通过形象思维加以表述。他的《疱丁解牛》就是一篇融哲学思想和散文艺术为一体的佳作。《庖丁解牛》是庄子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寓言。庄子决不满足于给他的哲学思想披上一件寓言的外衣,而是靠他非凡的创造天才,在浓厚的文学情趣中,借助生动的形象,展示自己的思想,使读者得到启示。故事一开始,便展现出一个庖丁解牛的艺术场面:庖丁解牛,手、足、肩、膝并用,“触”“倚”、“履”、“跨”的动作相承。“砉然向然”,皮骨相离;“奏刀騞然”,声音婉然。声态具作,令  相似文献   

10.
对《庖丁解牛》“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句中的“如土委地”,各家注本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将“委”作“散落”讲。语文课本注:“委,散落”,《历代文选》注:“如土委地:就象泥土散开撒落地上一样。”一是将“委”当“堆积”讲。《古代汉语》的注释为:“委,堆积。”  相似文献   

11.
肖黎英同学问:《庖丁解牛》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写的寓言。我们学生是不是也能从中悟出一些“治学”的道理来呢?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丁厨师在介绍自己宰牛的历史和技巧。课文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点明了道家鼻祖庄周写这则寓言的真正意图。但是“养生”是为了“求生”,我们从这则寓言里是确实可以悟出求生之道来的,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中所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那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又何患事业无成、学业不就呢?所以,从《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12.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自主赏析课文。在对本文的导读中,笔者紧扣“解”字,通过“解字形、解字义、解疑惑”,三“解”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日前,解读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周在文中传达了自己的养生之道:处在充满错综复杂矛盾的人世间,人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人有间”,方能“游刃有余”。由此,我想到高考成语辨析题的复习。汉语成语浩如烟海,考生时间弥足珍贵,怎样才能用宝贵而有限的时间投入来获取更理想的复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课本中的《庖丁解牛》是一篇传统教材。讲的是一个厨师为文惠君宰牛的事。课文首先描绘了庖丁解牛的情景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响然”组成完整的解牛图。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 ,发出的声音 ,没有不合上拍子的 ,跟《桑林》舞一样美妙 ,跟《咸池》乐一样动听。庖丁解牛不仅动作熟练 ,而且富于节奏 ,具有美感。文惠君曰 :“喜 ,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这里的“道”既可理解为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有一则《庖丁解牛》的寓言。寓言中那位庖丁(厨师)19年中解了数千头牛,对牛的生理构造熟悉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程度。他宰起牛来,“游刃有余”,堪称一场艺术表演。 我由庖丁解牛想到教师教书。如果教师对教学也能熟悉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程度,那么,他在课堂上就一定会抓住要领,言  相似文献   

16.
“庖丁解牛”寓言故事千古流传,庖丁成长为一名技艺出色的厨工的过程,告诉人们做事应该既要遵循规律,又要注重养神,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这一过程与教师的成长有其相似之处,因此,时至今日,庖丁解牛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对教师的成长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多数学生之所以不会读课文,与其抓不住“关键”有很大的关系,只要能够抓住“关键”,则如庖丁解牛,可以游刃有余。那么,文章的关键在何处?如何引领学生去“突破”呢?  相似文献   

18.
不做庖丁     
邹细萍 《师道》2002,(1):44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描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与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难怪连文惠君也赞不绝口:“(?),善哉!技盖至此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应像庖丁一样,用一把“牛刀”,把课文分解得“目无全牛”、面目全非呢?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9.
因为教学工作的需要,近年来翻阅了一些名人编著的文学著作和教学课本,从中发现在《庖丁解牛》的思想内容上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游国恩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说:“庖丁解牛喻养生之理”。而褚斌杰老师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却归纳为:“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  相似文献   

20.
杰添 《中国轻工教育》2011,(5):21-22,28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讲述庖丁师傅由于宰牛的技法高超而做到宰牛过程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而设计方法是从思维理念的高度引导设计师对产品设计研发,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本文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为出发点,浅谈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说明了正确的创新思维方法可以为公共设施产品设计提供正确、妥善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