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慎独”是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论者颇多。借助于出土简帛《五行》,“慎独”成为了近几年讨论的颇多的一个问题。安大简《仲尼曰》中,再次出现了这一个词,为过去学界的讨论成果,带来了新的冲击,似乎以往的各处“慎独”,不能融通为一。《荀子·不苟》中论养心之时曾经出现过“慎独”,虽然对“独”有所发展,但是和诚论联系在一起,表明其尚处于儒学思想脉络中。后来荀子在《修身》篇中有治气养心之术,但是再没有讨论“慎独”和“诚”。在《解蔽》篇中,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是一种治气养心术,此中的壹,和“独”有联系。  相似文献   

2.
荀子认为判断事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标准,这是他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提出“慎独”思想的认识论前提。在苟子的思想中,“慎独”是一个和道德意志和内心信念相联系的范畴,既与“心”之官应当“虚壹而静”的思想相呼应,又贯穿于持之以恒、心无旁骛、慎择师友等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中。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等人为的努力,来改变人类丑恶的自然天性。为此他提出要尊师重教,提出"师术有四"的为师之道以及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荀子教育思想中先进而积极的成分,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生活“慎独“精神的培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来说明自我修身方法和自律精神境界的概念,它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网络时代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分析"慎独"的本质精神,可以由"慎独"思想内涵及其与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和道德要求的内在统一性,进一步探究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培植"慎独"精神的途径,以充分发挥"慎独"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处于人生特殊阶段,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感危机,加之互联网和移动数据终端的普及,青少年接触的信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易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普世价值等不良思想影响。因此,青少年教育应注重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仍属于粗线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问题,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我国优秀文化精髓中寻找力量。慎独教育注重内省、自律,强调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自控力,并以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能自发自觉践行道德标准为教育目标,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慎独教育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一个全新的视角。慎独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学校、国家、社会及青少年自身的多方努力,致力于培养具有"慎独观"的新时代青少年。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批判地继承了诸子百家之长,并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对教育的起源、本质、过程、功能及作用等都有自己的独道之见,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没有教育哲学专著,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散见在《荀子》一书的各篇中,具体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田野研究时空是一个"场域",田野研究过程是这一场域系统运行过程,其运行效果取决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传播媒介﹑传播者﹑受传者和研究者的同时"在场"是衡量田野研究质量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8.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身自强方法,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在我国道德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领袖、大师级的人物不仅自己得益于"慎独",做"慎独"的表率,也教育后人以"慎独"为诫。康熙皇帝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民。《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晚清名臣曾国藩则强调:"慎独则心安。"  相似文献   

9.
杨小明 《文教资料》2007,(34):239-240
语文教学艺术是优秀教师个性风格的体现,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语文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的特点。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作用特点,可以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  相似文献   

10.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是研究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线性模型,可以在规划目标和现实生产力之间进行反复的计算以达到平衡.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企业制定产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科学核算﹑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等,并且可以达到统计﹑会计﹑业务三大核算的统一,从而满足企业科学管理﹑高效经营的现实需求.本文以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例,探讨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在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薛家平 《文教资料》2012,(4):115-117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儒学大师,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思想,重视积累、专一、实践等学习方法,都是其教育思想的精华,对后世影响深远。荀子关于教育功能、教育方法、教师的作用等主张颇具深意,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讨、借鉴、汲取、继承。  相似文献   

12.
1.在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缺少友情提示 点评:李希贵在高密四中时曾在学生厕所里张贴了“慎独”的提示牌,并对“慎独”的含义做出解释,教育学生在独处时注意修养个人的德行。友情提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标语方式,也可以用语言、行为提示、暗示。友情提示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巧妙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代表之一,被后世奉为中国礼法传统的奠基人。其礼法思想以"性恶论"为人性基础,以"礼法"为核心范畴,强调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对应。荀子礼法思想重视人性,重视礼法制度的价值追求,重视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人性论对于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从"化性起伪""礼法并施"和"闻、见、知、行"三个层面看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包含一定的人性论前提。荀子人性论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化性起伪,培养能力与道德;调节需求与生产,为政治服务;培养学思知行的圣人。同时,结合荀子的人性论做出教育反思。  相似文献   

15.
交流﹑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的﹑关系融洽的﹑气氛和谐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合作相互评价﹑补充﹑验证,及时解决交流过程中出现或提出的问题,不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讨论包括:  相似文献   

16.
"慎独"精神是我国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在一人独处时,时时刻刻做到自律,自觉恪守道德规范,不做任何有损道德的事情。"慎独"既是一种习惯的自律,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从传统"慎独"思想着手,分析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慎独"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蕾 《亚太教育》2021,(1):60-61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多数高中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对网络过度依赖,无法认真学习;缺乏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学习动机及学习成就感不足;对生活及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等。“慎独”思想可以有效帮助高中教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中生正确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培养高中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提高高中生对自身的认知水平。本文作者分析了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慎独”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探究了如何应用“慎独”思想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民本思想吸收了孔孟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糅合了诸子学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君舟民水、立君为民、礼生为民说和富民富国、节用裕民、通商安民方面。学习借鉴荀子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对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20.
袁益芳 《考试周刊》2014,(51):187-187
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懂得与孩子沟通,知道如何满足幼儿的要求。师幼间相互信任﹑理解,则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幼儿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