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鹏飞 《教师》2008,(20):48-48
本文试图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和知识为指南,牢固树立教师也是学习者的观念,积极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重视物质环境和社群(文化)对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努力使历史教学实践达到高效能;改变传统的评价学习扣学生的方式,力图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每个维度都是一个有明确起止点的体系,即从知识出发,经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学历史教学材料,具有系列化、开放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历史教科书正文,可分为客观史实、历史叙事、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等四个层次.历史的学科性特征,决定了史料在教学材料中的重要地位.历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实现高效益,就是要整合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切因素,使其高效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就是从史实生发开去,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不妨在此谈一下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4.
反思的问题 :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生存与挑战的基本能力与基本观念。这是传统的“双基”教学目标所不能替代和涵盖的 ,必须思考如何使中学历史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学生、学科本身的未来发展。改革的方向 :课程教育目标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教育目标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把学习与发展联系起来 ,把课程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 ,各种学科的教育作用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作用。建立一种大历史课程 ,使中学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更加广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三 )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既可以讲授理论性较强的系统课程 ,也可以开设实践性较强的专题研究课程 ,旨在较短的时间内 ,尽可能提高历史教师素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专门研究继续教育课程 ,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998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 ,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中关于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类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 ;历史典型示例与分析。这类课程主要为培训新教师开设 ,使历史新教师熟悉教学内容 ,尽…  相似文献   

6.
三、中学历史考试的改革在教学系统中,教学评价是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并列的三大环节之一.而考试则是教学评价经常采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测量教学成绩、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长时间里,人们对教学评价和考试的改革重视不够,研究较少,因此教学评价和考试也就成为教学领域改革中最薄弱的一个方面.这同多年来人们对考试的轻视和批判有关.迄今为止,考试手段一直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任何大规模的严肃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都离不开考  相似文献   

7.
侯敏 《河南教育》2007,(9):42-42
随着新课改一步步深入,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实践越来越丰富.在为改革取得的成果激动之余,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我们看到了在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随意与浮躁,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2012年广西终于迎来了新课改,由于我们是最后一个新课改的省份,因此有很多兄弟省份的经验,不用摸着石头过河.回顾几年来其他省的课改经验发现,他们已总结出很多的教学方法,形成很多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摸索出一些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可以说是卓有成效,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反思.本文从我的教学经验以及从一个较落后的城镇普通中学的角度来谈一点看法,以与同行们相互探讨.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理论作为新课改的指导理论之一为德育课程改革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生活德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以及实践操作不当,呈现出德育课程理念和实践上的两难境地。具体表现为课程理念上的人文主义取向与价值目标虚化;课程内容的经验论转向与知识陷阱以及课程活动的交互多样性与实践形式化。这需要对生活德育理论的学理与德育课程实践重新思考以及整合,通过课程理念的生活化回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继续探索有弹性的真实活动形式,推动德育课程生活化的切实转变。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育终极的价值趋向。综观目前的历史教育,其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大量习惯性教学行为依然控制着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建构教师的批判性反思体系,使历史教育处于反思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三、1922年中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1922年学制和课程的改革,结束了袁世凯篡权后教育上的混乱局面。1922年学制和课程的制订过程,与清末和民初都不同,它不是自上而下颁布推行的,而是由下而上地酝酿成熟而产生的。它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一个综合成果,是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和发展在教育上的反映。当时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则为教育上的自由改革提供了机会。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内的改革,要求北洋政府以法令的形式加以确认,以便巩固改革成果,使之进一步发挥作用。北洋政府  相似文献   

14.
二 相辅相成的学制改革与课程改革 (一)三三制的确立:普通中学学制的历史性变革 普通中学进行分科选科制课程改革,使人们普遍感到当时四年制中学与之难以适应,因而学制改革势在必行。1919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五届年会,就开始讨论修改学校系统问题。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出席大会,发表了题为《教育上的实验态度》的演讲。这次会议根据杜威教育学说,作出了“请废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的决议。决议认为宗旨就是教  相似文献   

15.
一、前奏:普通中学增设第二部和分科选科制的风行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进行的初步的资产阶级改革,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种改革,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普通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方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应走综合或学科整合之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我国高考实行综合科目考试,迎合了现代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克服了传统教育划科为牢、学科精化,而忽视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弊端,有利于促进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它不仅仅是考试的一种方式和内容的改革,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包括中学历史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广东省2000年综合科考试的精神,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即将推开的这一考试,目标是考查考生理解事物发展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  相似文献   

17.
18.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学生需了解各种未来社会的真实图景。因此,具有未来概念的崭新的课程设置及其相关的教学实践便成了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所涉及的是笔对传统的历史教学迎接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时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育学界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愈加关注。对教学的反思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且越来越受到关注。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彻底的教学反思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