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不仅从基本理念、战略目标和范畴定位上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现代化指明了大方向,而且包含了具体而有明确指向的目标以实现对接。梳理教育现代化价值维度,从公平、效能、赋权、生态等方面确立学校现代化基本标准,从而形成了“4E”框架。最后,从学校治理、课程开发、课堂变革、教育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诸方面提炼学校现代化推进经验、探寻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推进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及通向新世纪的金钥匙”。其归根结底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涉及观念、人和物三大层面,包括师资、教育内容、结构、传递方式,教育目标,学校管理诸多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以学校现代化为重点的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那丽娟 《辽宁教育》2023,(15):25-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明确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任务,提出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方向。学校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建智慧化校园,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的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对于振兴乡村教育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对于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及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重点是要打造教师资源城乡共享联合体、教学研究城乡交流分享体和学校文化城乡互鉴融通体。在建设过程中,可考虑以“双向共享”推进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对话沟通”搭建城乡教育研究平台,以“文化互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温州市基于区域教育实际,积极推进未来教育视野下的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一是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整体设计乡村学校“12345”变革机制;二是把握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从理念、资源、结构、空间等方面系统推进乡村学校课程改革;三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和初心,以项目化学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红桥区区委、区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教育兴区”与“生态立区”“土地强区”共同确立为区域发展三大策略。我区自2016年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以来,本着循序渐进、突出特色、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把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与质量提升作为重点,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努力打造红桥教育金色名片。  相似文献   

7.
张素华 《天津教育》2013,(16):33-35
作为天津教育的一张名片,和平区近年来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为抓手,大投入、大调整,全力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深化学校多元、特色发展,提升全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整体水平.2013年,为进一步推进教育转型、提升特色、擦亮教育名片,和平区站在教育整体发展的高度上,提出构建“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秉承“人本化、规范化、创新化、现代化”的办学理念,聚焦教师发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作业重构、综合评价维度,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致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个性发展、人格健全”培养目标的达成,多途径探索综合施策、提质增效的科学管理举措和方法,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全面优化学校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学校的育人品质。  相似文献   

9.
自双高建设以来,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迈上了新征程,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价值日益凸显,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学校“十三五”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简单阐述了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建设目标,从教育服务智能化、教育场景多元化、教育内容个性化等角度出发构建了“1+2+N”的学校教育大脑,并对未来教育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学校发展进入3.0时代,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关注技术与学习的融合,重构学习方式;迎接智能社会的到来,重构学校课程;遵循“人本、开放、智能”理念,重构学习空间。区域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基本策略为:基于创新扩散的分层推进策略,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统筹整合策略,以“未来课堂”为核心的价值引领策略,面向未来、兼顾现实的循序渐进策略,以期能为区域整体推进未来学校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重新探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意义、内涵和实践路径,可以为突破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障碍、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框架思路和经验借鉴。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能够为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供目标模式,为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提供落脚点,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学校法人制度、公共治理模式、专业化治理逻辑三个内核。当前重启这项改革,一是要依靠地方和学校自主探索,二是与重点教育政策配套实施,三是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推进。  相似文献   

12.
教育现代化是高品质学校办学的标准和要求,教育信息化赋能高品质学校优化校园生态和育人文化。推进策略是以教育信息化优化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机制,以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高学校的行政运作效益,以教育信息化赋能师资队伍现代化,以互联网和智能化驱动学生成长信息的无感采集和数据画像,以“互联网+教育”打破区域和领域的信息壁垒。高品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促进中小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为直接目标,以实现学校的文化价值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薄弱学校普遍存在教师育人能力较低、现代化条件不足、校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创建了技术赋能帮扶薄弱学校发展的“多维协同”模式。该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跨域传播特点,聚焦教师维度、学校维度、校际协同机制维度,促进薄弱学校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实践与效果分析表明,技术赋能的“多维协同”帮扶模式能够有效促进薄弱学校及教师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充分利用网络教室、校园网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包括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现代化。代表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室和校园网是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主要体现。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和校园网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 ,主要指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是各级电教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工作难点。如果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 ,不能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在一起 ,就会成为学校的一个点缀。比如 ,已经搞了十几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各个方面尽管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大多以“观摩课”的方式成为…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和平区始终把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作为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实施以来,和平区以“智慧教育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为引领,将达标建设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工作紧密融合,与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建设紧密融合,与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紧密融合。2016—2020年,全区27所中小学共自主申报55个专项,均全部高水平通过评估验收。  相似文献   

16.
<正>自主发展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凸显自主教育的地位,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此,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对自主式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学校以“崇文教育”为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为育人目标,围绕“五自”建设,从“基础型、实践型、拓展型”三个维度推进学校课程变革,为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搭建了新舞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南雄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校长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可持续发展、三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品牌、学校经营、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树立质量是教育第一诚信  相似文献   

18.
<正>199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至今已走过30年。为更好总结经验,揭示规律,谋划未来,寻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认识新路径,2023年12月16日,以“江苏教育现代化30年探索与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教育智库·扬子江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为江苏教育现代化未来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凝聚达成诸多共识,汇集成本宣言。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将形成全球性的“教育战略热”,将是教育的世纪。我国面临这一趋势,也要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以适应未来和创造未来。而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李岚清副总理早在1996年就提出:“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指的是校长对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培养目标,教师队伍的建设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建设一支素质结构优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我们各级教育学院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推进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及通向新世纪的金钥匙”。其归根结底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涉及观念、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