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1],即为“史料实证”素养,这是学史、治史的态度根基与依据,是培养高中生搜集、辨析、论证史料并运用真实的史料重视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在保留史料教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求证”“求真”的过程。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构成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是通往历史的桥梁,如图1、图2。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搜集、辨析,依据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探析,寻求更合理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2.
<正>史料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史料实证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包括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在内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其中,强调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史料的真伪辨析,体会历史实证精神,并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的重点不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灌输,而是通过史料探究让学生自主获取历史知识、习得历史方法、深化历史认识、体会实证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所以,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方面的内容。其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史料搜集、史料整理、史料辨析三方面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教师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载体,探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一是史料的分类和区分,了解提取信息的多种渠道;二是史料的价值和作用,掌握观点论证的基本方法;三是史料的整理和辨析,形成史料互证的全面解释;四是史料的取舍和运用,突出问题探究的思维特征。思考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层级路径,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其内容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为使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更具操作性,“新课标”将史料实证素养划分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四个素养水平。高中历史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不能凭空产生,应以史料为依据。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切入点是积极开展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在选择、运用和解读史料的时候,必须审慎、缜密和严谨,不仅要关注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要关注证据的指向性和解读度。围绕史料设计的问题要准确,具有启发性、层次性;要面向全体,符合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微课的制作和应用要落实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落实时空观念的培养,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注重史料实证,着力培养学生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庞杂信息的能力;突出历史解释,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解释方法,重视以史为鉴;抒写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史料实证是建构历史解释和历史认知的关键能力与核心路径,同时也彰显历史学科本质特征与其治学方式,其意义阐释要求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是最能体现出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一大素养。对历史的了解和论证必须以可信的史料为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自身历史知识的储备、阅读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成为广大中学一线历史教师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要注意甄选史料,了解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叙事;利用史料,解释历史观点。本文以人民版"戊戌变法"一课为例,结合教研反思谈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站在历料占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历史解释中形成正确历史观点,生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逻辑中,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关键。历史解释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缺乏历史解释的意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释"高度模式化;学生缺乏自主养成历史解释能力的动力。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关键就在于赋予学生历史解释的机会,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中,生成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观点。  相似文献   

10.
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培育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获取史料,解析历史事件和史实,增进历史理解,锻炼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文章从界定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入题,分析了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现状,并探索利用教学策略,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1,(98):151-153
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等形式的史料教学,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坚持孤证不立,多种类型史料互证的原则;坚持论从史出,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坚持逻辑分析,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等三个角度,结合教学实践,用例证方式阐释基于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史料教学。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涉及历史学习的多项核心素养和能力,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求。我以为对“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理解可简化为“史料”“史观”“问题”“现实”四个部分,也就是说要对历史作出解释,首先要占有足够的史料,其次要有基本的历史观知识,再次还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出合适的问题,最后还要有关照现实的眼光。下面笔者以历史地图与“史料”“史观”“问题”“现实”为线索,以《中外历史纲要》的中国古代史为例,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不当之处欢迎斧正。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接替三维目标成为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作为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其内涵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可见,史料实证素养强调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辨别和分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增强实证意识,最终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本文以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为例,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身心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不言而喻,这在多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均有涉及。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历史课堂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其核心要义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如在“史料实证”方面要强调“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涉及“历史解释”则要求“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可见,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史料,来辨别证据、评估论点,进而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善用年代标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活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巧用史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解释素养对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教材”转向为“评史实”,强化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1]。任何一种对历史事件本身带有主观色彩的记述、阐释都是历史解释。所有的历史,都无法还原真正的历史。历史解释不是随意解释,而是在客观理解历史事物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辨析、阐释,要求学习者能从较高的境界领悟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内化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逐步形成历史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建立起有意义的时空对话,展示历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历史认识,盘活解决问题的能动资源,鲜活地展现自身历史价值观,心智得以螺旋式的发展。下面,笔者将探讨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就是历史学科所强调的学生应该形成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在史料实证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中,需要学生从掌握多种搜集史料的途径出发,学会对搜集来的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能够辨析史料的信度与证史的  相似文献   

18.
2018年春,教育部制定的最新版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终于下发到高中历史教师手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其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有如下培养目标:"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史料实证既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核心素养要求,也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一些零散的历史知识,但不能通过搜集、整理、辨析史料,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就很难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通过展示、分析文献、图像等史料,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评价历史。本文拟结合“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践性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心。文章通过对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通过多方面收集史料、辨析史料,综合运用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现场,对高考题进行存疑、反思、求证,从而给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回归历史的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