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我偏爱这首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音乐美给我的艺术享受。叶圣陶先生称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  相似文献   

2.
翻开戴望舒的《雨巷》,总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扑面而来,那朦胧的雨、凄迷的雨、飘忽的雨,在书页间翻飞着、飘洒着、氤氲着……仿佛掠过八十年的岁月风尘,依然淋在你的身上,洒在你的心尖。  相似文献   

3.
《雨巷》的意象既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其艺术魅力在于现代意识的表现与古典诗词原型意象的创化运用有机结合,达到了不露痕迹的纯熟境地。  相似文献   

4.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成名作和代表作,全诗充满了音乐美的艺术特性。这种音乐美不仅体现在构词上,节奏的回环婉转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开戴望舒的<雨巷>,总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扑面而来,那朦胧的雨,凄迷的雨,飘忽的雨,在书页间翻飞着,飘洒着,氤氲着……仿佛掠过八十年的岁月风尘.依然淋在你的身上,洒在你的心头.……  相似文献   

6.
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寂寥的雨巷。烟雨迷蒙中,捧一束蓝色思绪,淋漓在心之弦上。飘忽而忧郁的眸子浮起一层淡淡的水雾,迷蒙而凄切。然而,先生,你不觉得雨巷深处,有一支含蓄的丁香默默地在等你吗?  相似文献   

7.
<正>上完《雨巷》第一课时,一位同学问我,老师,这首诗歌为何以"雨巷"作为标题?我反问她,你想想看,从标题入手,从诗歌意境入手,从人物情感入手,你觉得,这些方面的内容与"雨巷"两个字有什么关联呢?我的反问当然是在具体地启发她的思路,开阔她的思维。学生说,从标题来看,"雨巷"两个字比较简洁凝练,生动直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从诗歌  相似文献   

8.
《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本文说说该文的说课稿。  相似文献   

9.
一些人认为中国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写诗人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爱情诗,这是从表层上得到的认识。透过表面层次,我们会看到这首诗的象征性非常鲜明,诗人铸造的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个性统一的艺术世界:它既有对诗人童年、少年生活的触发,更有对诗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忧郁和苦闷的复杂心绪的抒写。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雨巷>所具有的地域文化内涵,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揭示了"丁香姑娘"成型的过程,并对叶圣陶给予<雨巷>的评价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雨巷》读解姜飞七十年前,当戴望舒于不经意间顷刻挥毫而作成《雨巷》时,他大约不会想到这阕短章会在二十世纪未依然引人注目,甚至不少大学者也纷纷捉笔评点,却又待论殊异──台湾余光中先生论道:“以今日现代诗的水准看来。《雨巷》音浮意浅,只能算是一首二三流的...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1905- 1950),浙江余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代表诗有:《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  相似文献   

13.
《雨巷》通过选取特定的环境营造特定的氛围,表现了作品中人物的忧伤以及幻灭中的追求和失落中的渴望。其意境优美,措辞浅显易懂,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它继承了我国旧体诗词的精华和西方诗歌的精髓。对它的解读因时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百读不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和戴望舒凭借驾驭民族语言的卓越技巧,将古诗意境和西诗体式集于一身,将现代口语和古书面语融于一炉,凝聚为牵扯着诗人与几代读者、论者心弦的康桥情愫和雨巷心结.  相似文献   

15.
知道戴望舒是在高一,走近戴望舒是在高二,这样一个进程中,没有桥梁,有的只是他的一首《雨巷》。我想,我很想,如果可以,我也试着写一写我的“雨巷”,而事实上,我根本没有雨巷,更没有雨巷让我漫步其中,让我从容地品尝我的忧伤。《雨巷》写得很轻柔,很凄婉,很清幽,也很隽秀,甚至有些缥缈。诗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正是对我落寞情怀的另一种表达,与我心中那根不安份的琴弦产生着希望中的那种共鸣。尽管如此,我却与戴望舒有着极大的不同。说是共鸣,只因为他有一首符合我目前心境的《雨巷》,它有着我一直喜欢的那种韵调,更有…  相似文献   

16.
郑华 《学语文》2006,(4):11-12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学生能说出“丁香”的文化内涵; 2、说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能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统一,并明确定位高中教育是面对大众的、基础性的、普及性的教育.余应源教授在<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一文中也指出:"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的第一位的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不是语言艺术能力."因此,他对于语文教学工作核心强调的是通过语言技能训练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这就启发我们认识高中语文既不是单纯的文学鉴赏,也不是生硬的语言规律灌输,语文能力的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上通过一定的言语技巧训练来提高,即在辨别、体悟、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如<静夜思><鸟鸣涧>等,古诗有什么特点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呢?  相似文献   

19.
谢佳 《教学随笔》2016,(4):156-157
本文对《雨巷》进行了教学设计,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雨巷》进行了教学设计,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