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恕  于淑华 《新闻界》2012,(3):50-53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变迁,使人际传播的形式、功能、意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人际传播的参与感、亲近感也正在被大众媒介所应用,以达到大众媒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本文从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研究共情互动作为一种建立在共通人性意义上的情感能力,对于信息传播产生积极效果的动因。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传播可供性三个角度对新媒体内容生产、媒介技术、传播终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共情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及原因,以期为主流媒体打造共情机制提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印刷媒介的生存遇到了巨大的压力,新媒介生态下受众与广告商媒介接触偏好的变化,意味着大众传媒被迫进入了与网络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相互竞争的环境。谁能够理解、跟踪和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谁将从传播权  相似文献   

4.
颜维君 《今传媒》2016,(10):42-4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呈现出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和行业融合的趋势,但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视角对于媒体在这一大融合背景下呈现的困境解释仍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媒介融合中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大众媒体的变革与人际传播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期对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研究中的应有价值与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并试图从人际传播的视角来对大众媒体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数字媒介与社交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时间可以压缩、空间可以放大的虚拟传播环境。所谓虚拟传播是指人类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的"现实"沟通的经验世界。它戏剧性地改变着人际乃至组织传播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媒介发展对传播偏向和人类社会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当传播媒介技术的远程控制与跨界的组织工作方式成为虚拟和超自然的现实的时候,虚拟组织这一全新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以它独特的传播沟通方式得到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6.
随身听被智能手机中音乐App取代为基特勒的"数字降级"论断提供了又一佐证.文章视随身听为消失的技术媒介,藉由基特勒媒介考古的研究视角,探寻其媒介形态变迁中的方向,分析随身听发展的初始逻辑和逻辑断裂的最终原因,指出随身听缺乏地址和总线失去数字技术汇流的可能,最终为网络逻辑所裹挟.采用基特勒的物质中心主义思维方式有助于跳脱传统技术人文主义的局限,思考技术媒介的硬件特质及发展空间.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和社会结构也不应忽略.技术媒介使用期间受众与公共空间隔离形成个体空间,音乐数字化后散状受众被网络平台吸引而聚集,此间新技术、社会结构变化与受众行为驱动的复杂联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刘颖悟  汪丽 《传媒》2012,(9):72-74
作为全球传媒业发展的重大现实和重要趋势,媒介融合正在并进一步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变革。该文分析了媒介融合对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领域的深刻影响,并指出媒介融合加快了社会媒介化的进程,催化了媒介化社会的建构与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与传播的研究中,无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社会信息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还是借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微观层面考察具体场域中民族社区和日常生活的变迁。这些研究取向都要面对如下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这些研究中寻找到不同个案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民族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将民族传播的研究置于"媒介化社会"的语境下,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三个基本概念,即"媒介化"、"日常语态"和"超越乡土",并阐述这三个基本分析概念的彼此关联。最后,文章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进路应该把握住"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和"媒介意义"三层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玉 《东南传播》2023,(9):12-15
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强调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实践行为,而不是文本或结构的研究传统。实践范式下的媒介实践变迁关注在媒介演变的过程中,组成媒介实践的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媒介经历了从口语传播至移动传播的演变,既有的关于各传播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特征及社会影响,缺乏媒介研究实践范式下对口语传播等各传播阶段的分析。本文把媒介实践分解为微观和中观两个维度,微观维度侧重分析媒介实践中的表征符号、媒介技术与形态、身体等要素;中观维度侧重分析时空与场景等要素。每种媒介都会生成与其物理与技术特征相符合的媒介实践,像新旧媒介之间的互相补偿机制一样,媒介实践的变迁并不是不同的媒介实践之间相互取代,而是一种相互叠加、共塑社会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鑫慈  范红 《出版广角》2022,(15):42-46+52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信息流动与文化交往充满不确定性。中华文化研究既是中国国际传播的底色,也为全球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因此,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思考中国主体性意识建设、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调适与全球性融合,以及中华文化价值对全球新秩序的贡献力与感召力等问题。对此,基于身份、媒介、情感三个维度,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在全球与本土对话下重塑身份认同的内在逻辑,万物皆媒时代中华文化进行文本改写与意义生成的媒介逻辑,以及通过共情叙事寻求人类共通价值与理解的情感逻辑,进而对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方向作出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辉 《东南传播》2012,(6):83-84
从媒介社会学视角研究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能够深刻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媒介在整个社会中实际上处于非核心地位,而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的政治和商业力量对新闻客观性产生深刻影响。媒介的政治经济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削弱媒介的内部自主性。尽管如此,客观性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准则。  相似文献   

12.
王辉 《东南传播》2012,(7):15-16
从媒介社会学视角研究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能够深刻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媒介在整个社会中实际上处于非核心地位,而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的政治和商业力量对新闻客观性产生深刻影响。媒介的政治经济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削弱媒介的内部自主性。尽管如此,客观性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准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透过传播媒介不断更新换代的发展历程 ,论述了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巨大影响。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和文字进行 ,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文字书写复制的传播技术。印刷术应用而生 ,其传媒内容的复杂和理解循序渐进的特点 ,造成受众明显的等级差异和交往隔绝。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 ,特别是电视与网络传播 ,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 ,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而手机短信传播 ,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完满结合、互动及时、信息自主选择 ,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众进入媒介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障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媒介发展历程角度,梳理人际传播媒介的演进,探讨人际传播在各个媒体时代的地位及表现形式,为研究媒介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田冰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206-207
现代社会,多媒介融合趋势加强。由此带来的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冲击和挑战越来越大,手机传播逐步成为新闻界新的宠儿。文章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机新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手机传播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快速流变的数字化和媒介化社会中,“媒介”逐渐成为传播理论关注的焦点,媒介理论研究也成为了传播研究这10年最重要的领域之一。10年来,围绕媒介本体的重新定义、物质性研究、媒介化理论、媒介与身体以及媒介理论的其他分支方向,学者们展开了富有想象力但缺少共识的讨论。尽管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传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媒介理论仍然需要更多经典的研究和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媒介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在实质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因此,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深刻理解网络社会形态下信息传播技术和生态的本质变化,以网络逻辑重新建立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即从传统型媒体转向平台型媒体;从封闭式生产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众包模式;以超时空的人际关系网络重塑媒介内容分发渠道;以良好的用户关系网络为中心构建多元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对于传播研究的启示可概括为:发现媒介。本文以“连接“”计算“”生成”为关键词,阐发了互联网逻辑与思维对于传播研究重塑媒介意涵的可能与价值,并提出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基于本土化经验,创建中国媒介学。  相似文献   

19.
不断加速的社会媒介化进程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格局,媒介逻辑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显性表征,因此媒介化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考察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及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担当。本文把理解媒介作为考察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媒介化的逻辑起点,依此洞察到媒介位居其间的枢纽作用以及对国际传播实践结构的关系嵌入,进而提出“多元连接”“情理融通”“可见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路。媒介化视域下的逻辑阐释及实践进路研究,是对现有国家和媒体本位下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框架的突破,亦为其媒介化实践提供了全新的逻辑阐释和进路探究。  相似文献   

20.
媒介传播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紧密关联。"分配性努力"致力于如何分配别人生产出来的财富而非努力于生产,其伦理实质属于过度经济理性,与市场经济公正、自由、平等的伦理要求相冲突。改革开放前具有组织传播特征的媒介传播与社会运动相伴随,经济理性被压抑;改革开放后的媒介传播向大众传播回归,促进经济理性快速释放,但随之陷入"GDP主义",宣传职能服务于政绩,营销职能服务于利润,放弃了"生产性努力"的价值导向;在此逻辑中,主流媒介对"分配性努力"事件的监督与警示功能缺失,而人际传播与媒介传播中的精英伦理形象背离,使"分配性努力"行为在人际传播中产生示范效应,至于精英们的媒介化生存技巧,则产生媒介工具化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