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2.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他的作品以生动的情节、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而著称。人性问题是他一生创作的主题 ,或讴歌“合乎人性” ,或批判“违反人性”。其中《麦琪的礼物》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高尚而又美好的爱与情 ;《警察和赞美诗》则讽刺了西方社会丑恶的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3.
《史记》为中华民族述史写心。此文就司马迁对人口自我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史记》写人特别关注人物的“为人”,重视写出人性的人;司马迁身历生死炼狱般的生命体验,对人生、人性获得超常的认知和体悟;《史记》写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人的品德节操、人的性格个性两个普遍性;司马迁对人性以及民族劣根性的探究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史记》:一部中华民族心灵史”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生命意识”、“城市文明”和“人性”等为视角,对《米》的思想内涵深入分析,认为,它表现了城市文明阴暗面对人类生命的吞噬与戕害,展现了人性脆弱、黑暗的一面和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价值和尊严所进行的抗争,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的思考,具有浓郁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1月,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以雄奇想象营造“入梦奇境”,在中国引发观看热潮。《中国奇谭》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旗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和哔哩哔哩网站联合出品。由11位导演创作的《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等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了风格浓郁的中式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沈从文“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小说中的“茶峒”风光秀丽、人性纯美,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构成了沈从文的“理想国”。沈从文的笔何以能表现出如许的美(美丽的人、美丽的景、美丽的事和美丽的人性、人情)呢?沈从文又何以会借《边城》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呢?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一、抒写“乡下人”的乡愁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从那个充满质朴人性、富有诗意甚至带有原始情调的湘西走向大都市。他带着追求健康、向上人性的“梦”离开了家乡,而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让他失望。他在“窄而霉”书斋里努力地创作,可…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沈从文为追寻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创作的一部奇特的作品。作者精心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通往人类理想生命形式的窗口,把读者带进了一种修辞幻想中,即“用语言制造的幻觉”本文从湘西神土、湘西民风、湘西爱情等三个方面对《边城》中这个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幻象世界进行修辞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作家的创作,向来以书写“湘西”世界中富涵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物与故事而著称,其叙事核心实为人物的人格。代表作《边城》即以人物的人格塑造,展示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此为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解码。  相似文献   

9.
《养气》篇是《文心雕龙》中文艺生态思想最集中的文章。刘勰以“养气”为核心,并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论述了作家创作所需要的生理心理条件、创作对作家生命生态的负面影响及“养气”对于创作和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等文艺生态学问题,提出了“养气”、“卫气”的具体方法。《养气》篇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因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铁凝的中篇小说《对面》具备典型的外显性结构和内蕴式结构 ,其内蕴式结构主要以男主人公“我”的故事和套在“我”故事中的对面女子的故事为两个支点 ,解构了爱情与人性的神话。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的———“对面”境界的渴望 ,却总是被假的———欲望之河所隔阻。可以说 ,《对面》描述了现代人的追求与失落。此外 ,《对面》较为牵强的结局也体现了铁凝创作中“生命无法承受现实之重”的审美局限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与人性密切相关,但传统小说在人性的书写上更多关注集体的“积极性”“健康性”“崇高性”,以致大量作品的主旨仅仅停留在庸俗社会学层面上,停留在人的现实性状态上,比如《李自成》之类所谓的“史诤陛”作品;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作品看似触及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困顿,但这种困顿只是源于人物与社会之间的抵牾,是一种外在于生命的痛苦,是生活性的,不是存在性的,并不具备生命内在的原创性,像《沉重的翅膀》《钟鼓楼》等。  相似文献   

12.
铁凝的中篇小说《对面》具备典型的外显性结构和内蕴式结构,其内蕴式结构主要以男主人公“我”的故事和套在“我”故事中的对面女子的故事为两个支点,解构了爱情与人性的神话。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的--“对面”境界的渴望,却总是被假的--欲望之河所隔阻。可以说,《对面》描述了现代人的追求与失落。此外,《对面》较为牵强的结局也体现了铁凝创作中“生命无法承受现实之重”的审美局限。  相似文献   

13.
作家沈从文,根植泥土,拓掘生命本源。其创作过程中,始终以探索人生和命运为基本主题,崇尚“人性皆善”,在都市的边缘呼唤自然的生命力;在思乡中把握生命的跃动,重塑民族的品德。  相似文献   

14.
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以盲人为创作视角,反映现实社会的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在盲人与自我关系中,叙述着个体生命的异化之痛;在盲人与健全人关系的异化中,闪射出二元对立的叙事张力;在盲人与主流社会关系的异化中,呈现出整体对个体的心理施压与尊严践踏。《推拿》中的异化现象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性开掘及对人性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古典诗歌具有“抒情”和“教化”的传统,在丰富的诗歌内容中蕴含着教化的功能。《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很多内容都具有野性之美和教化之义。通过不同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诗经》内容和主题营造,对我国远古文学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一、从人性诠释到价值教化先来看《关雎》对人性的本质诠释。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知,《关雎》一文集中描述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并极具创造性地运用了“起兴”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石舒清的小说《逝水》与《背景》,通过相似的老人形象,对人的生存意义、精神信仰、生活价值和人的更高发展、理想境界等进行了形象化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尊严、健全人格的关注与企求,颂扬了人类精神生命中尊严意识的永恒与无价。本文认为,“尊严意识”是人性中良性因素的“发酵剂”,人文思想的重要资源,健全人格的核心,是文学作品应不断开掘和弘扬的“人性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从“童心”和“意淫”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曹雪芹“人学”思想的基本表征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认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倾注了对“人”的关注、爱意与温情,是“爱博而心劳”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18.
抒情散文《绿》是朱自清早期的美文力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坛上情景交炼的范文优品。朱自清创作《绿》时,正值婚后数年喜得爱子,在新为人夫后又初为人父;在这人生角色的重要提升转型之际,对生命的关注往往会因此警觉敏锐起来,对生命的感悟也就更其深入与独到了。本着以“人”为本披文入情的原则,笔者拟借《绿》文管窥青年朱自清创作早期的生命意识。首先看朱自清笔下梅雨潭周围的“景”。作者对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生物进行了动态化的描述:将雄踞潭边巨岩上的梅雨亭譬喻为苍鹰浮天,顿然英姿勃发;天空“微微的云”“流着”,则寓灵动于淡泊之中;“岩…  相似文献   

19.
从“童心”和“意淫”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曹雪芹“人学”思想的基本表征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认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倾注了对“人”的关注、爱意与温情,是“爱博而心劳”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20.
名著《巴黎圣母院》通过对克洛德·浮罗洛这一形象的塑造,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了宗教对于人性的压抑、扭曲,从而体现作者揭露“宗教的桎梏”这一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