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父亲对儿子深沉真挚的舐犊之情是人们对《背影》情感的主流认识,但其中父亲的愧疚、儿子的怨恨以及父子情感的破镜重圆却被忽略了。作者对事件和情感有意或者无意的遮蔽使我们对父爱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也使文章的情感教育价值大打折扣。引导学生发现遮蔽之处,分析遮蔽之原因,补充、还原事件真相,深入理解父子深情,是老师们应该尽力去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动人动心的经典名篇。对于《背影》的称赞,世人不知讲了多少,大家都认为,《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品中渲染了浓浓的父爱,是父爱让作者一次又一次感动流泪,是父爱感染了读者,让读者动心动情。然而再读《背影》,我们会发现,作品感动读者的绝不仅仅是父爱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散文力作,文章抓住父亲的背影展开描写,在朴实的文字里表现了浓浓的父爱,表达了父子之情的深厚感情。在这篇文章中能够体现出作者灵活的语言驾驭能力,在感受文章主旨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父爱默默无闻,坚定而宽广,“父亲”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选项。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精选的《背影》和《台阶》两文在不同的文学叙事视角下,塑造了经典的“父亲”形象。阅读《背影》和《台阶》,应超越表象,理解如出一辙的人物命运,在作者细致入微地诉说沧桑、巧妙展现的深沉父爱中深刻品味“父亲”形象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面世,描写父亲的文章层出不穷,但《背影》从未被其他写父亲的文章所取代,究其原因,除了文章写作角度独特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背影》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既有父子间浓厚的骨肉亲情,又流露出作者一些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的心绪。可以说,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是五味杂陈,需要细细的咀嚼、品味。分析《背影》这篇文章,教师,抑或说参考书,大多着眼于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对面的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通过对文章动词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父爱子之情。或者引导学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材分析《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描述了一种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本文的刻画角度与一般的作品有所差别,注重描绘的是背影,利用背影这一细节将父爱描述得淋漓尽致,构思非常精巧。二、设计理念文章的核心是围绕"背影"叙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四次背影,从背影中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学采用的是互动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接着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最后  相似文献   

8.
课文中,有的标题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目的动机、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线索以及写作对象等,认真引导学生咀嚼、品味,细细感悟,从中可获得美的享受。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独特发现和深切的思念,是一曲父爱的咏叹调。理解了题目,便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理解了文中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思父之情。  相似文献   

9.
一、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学生学习的每一篇课文可谓是精品之作了,无不融注着深邃的思想,崇高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大多数学过朱自清笔下《背影》的学生都会被文章中深沉的父爱所打动。  相似文献   

10.
父爱如山是我们在谈论有关父爱话题时常用的词,用来形容父爱的深沉,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的父爱是中国式父爱的缩影。范老师由《背影》中的父亲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又由父亲想到了如今的人情淡薄。从文学作品中,他读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通过回忆父亲的背影,他觉得,如今的教育,应该呼唤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读过《背影》,始觉平淡,不知名家的文字为何都这么平淡如水。十几年教学生涯,初中语文教材变了又变,但《背影》却始终在那里。跟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起品读《背影》,随着年龄的增长,竟越品越觉得有无穷的意蕴,让人感动,让人流泪。细品《背影》,那精简质朴的语言中的至爱亲情,竟也是来自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学"空白"艺术。一、木讷的语言,拳拳的父爱"空白",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  相似文献   

12.
看了多篇关于《背影》的课例,竟然发现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居然上了几乎相同的一节课,笔者不禁感觉一阵愕然。关于《背影》的教学展开,基本上有这样一条线,首先在课堂开始的导入设计时,大多数老师便会采取一定方式,为课文的学习奠定"父爱"或真挚亲情的情感基础。老师们或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让学生将其中的"妈妈"改为"爸爸";或是以"你知道父母吗?说  相似文献   

1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谈《背影》中的衣着描写江苏邳州市教研室刘同题《背影》不仅表现了无比深挚的父爱,而且抒发了作者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深沉的怀念,还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当年不能领会父亲一片苦心的深深的歉疚之情。对这“情”和“意”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  相似文献   

14.
走近父亲     
一篇经典作品,是经得起一代一代的读者反复解读的。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许多论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写“父爱”主题的,也有人引申说还写了“小康之家的破落”。这些结论都不错,但我以为并不深入,更不够全面。《背影》是一篇只有1500字的“纪实”型“白话风”散文,看似小巧、纯净,如一潭清波。但在简约集中的情节中饱含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在淡雅、低回的情调中深藏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我倒觉得,这篇散文的深层内涵,在于表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和认识,在难以忘怀的父亲“背影”中感受到了父亲那坚忍不拔的生存精…  相似文献   

15.
《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在该文中书写了浓浓的父爱。文章平白、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刺激的情节,只有浓到化不开的亲情,触人心弦,使人不禁潸然涕下。本文中笔者针对《背影》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从如何教入手,对《背影》的教学启示进行了挖掘,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风格沉郁,深受当时及后来学者的推崇。其中,著名的散文《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通过对《背影》的写作背景、主题、文笔的解读,了解作者写作的心里路程,体会作者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描写的伟大的父爱。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然而,情感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情感教育。本文以《背影》为例,从四次背影描写中体现的浓浓的父爱,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感恩”。阐述了情感教育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情感共鸣和人文陶冶,它能在对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熔铸意志品格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在艺术职业学校,我们更是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其因"赞美父爱"而广为人知,并被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成为其中名篇,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本文尝试在重新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对其"感人、传诵"的原因进行探索,并着重从情感角度(情感表现、情感探析和情感升华三方面)对其进行重新解读:这平凡的背影和爱中充满的是别样温情。  相似文献   

19.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一篇反映亲情的美文.文章通过“父亲给我买橘子”这件事,给我们展示了“父与子”之间的深情,深刻地传达了父爱的特点:无声,无言,无痕.这无疑是在学生的情感仓库里注入了一丝暖暖的温情,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情感的种子.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朱自清将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朱自清在经历了岁月风霜之后对骨肉亲情的深刻体会.就散文凝练的语言、点滴细节的描写、精妙的构思体现的父爱真情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