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至今,美好生活一直是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强领导力量。进入新时代,党始终初心未改,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良好前提,以人民至上标示创造美好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念,以高质量发展夯筑创造美好生活的稳固基石,以公平正义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带领中国人民汇聚起磅礴力量,团结奋进,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此宏大壮丽的过程中,党不但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好生活观,而且向世界贡献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刻体现出胸怀天下的大党风范与世界情怀。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提出,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根植于百年大党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伟大实践,来自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时代呼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契合的,包含人民美好物质生活、美好政治生活、美好文化生活、美好社会生活和美好生态生活在内的多维度立体化的美好生活。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应当立足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逐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3.
"美好生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出现,在主要矛盾中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需要全力完成的目标,"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引发人们的思考。本文阐述了"美好生活"的相关追问,指出权利正义是"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及在纵深方向拓宽"美好生活"。首先提出什么样的"美好生活"才是真正真实的、有意义的,接着论述关于"美好生活"的具体问题;其次,从权利正义角度,深入分析权利正义诉求与"美好生活"密切相关,在社会纵深方向提出增强"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最后指出对权利正义诉求的满足是"美好生活"的价值期许,也是探寻"美好生活"的必然实践途径,在发展的基础上,使"美好生活"更加充实。  相似文献   

4.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需求规律认识的深化与拓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美好生活的生成逻辑,正确认识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致力于开拓美好生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践行路径,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美好生活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从其出场的复合性逻辑来看,它立论于全球两种社会形态博弈阵地和中国历史发展坐标发生转移;从其出场的逻辑溯源来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美好生活理论的继承与拓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美好生活观核心理念的吸纳与超越,更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
无论历史研究的花样如何翻新,都不能漠视基本的逻辑方法。它是概括历史认识的基本工具,是形成历史的理论体系或逻辑体系的必要手段,是深刻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实现美好生活不仅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现实的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视野中,美好生活是通往解放之路的价值憧憬和奋斗目标。实现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等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内涵。从实践活动的解释视野和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现实诉求出发,阐释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勇于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是锻造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保障。因此,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身因子和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与实践中把握自我革命的理论逻辑,从政治立党、理论强党、人才兴党、制度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中把握自我革命的实践逻辑,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实现长期执政、永葆初心使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把握价值意蕴,进而推进党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目标的追求,呼吁每一个时代新人为之努力奋斗、积极作为。美好生活与时代新人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美好生活目标指引着时代新人的实践方向,时代新人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生力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实现生命的时代价值,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强化核心价值引领、注重社会实践养成、完善育人保障机制、优化大众传媒宣传。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人的本质,美好生活是人类本质的现实表现,劳动教育与美好生活实现具有丰富的关系耦合。何为美好生活、劳动教育观照美好生活实现何以可能以及劳动教育观照美好生活如何实现,体现劳动教育与美好生活的耦合关系。历史、哲学、时代三个维度奠基美好生活实现的内涵维度;劳动教育在价值依归、路径支持、实践指向三个方面为美好生活实现提供可能;价值实现、认同重构、生态培塑、实践养成的实践维度推动劳动教育观照美好生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的思政课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契合个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与价值追求,发挥解释问题、化解矛盾和引领方向的作用。思政课的导航作用就是要协调好个人同党和国家的关系,为个人幸福奋斗,为人民幸福导航,为民族复兴助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对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进行预设,小学时段以启蒙学生热爱生命和生活为主,中学时段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为主,大学时段以筑牢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信念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12.
周毅 《成才之路》2024,(11):41-44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需求。美好生活理念的提出经历了思想启蒙、理论铺垫和成熟发展三个阶段。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有助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益于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文章从强化理论理解、开展多维分析、提高语言魅力、增强实践感悟四个方面探索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3.
问题逻辑的研究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问句实质上是题设加问式构成的,预设理论对鉴定问题性质和探讨问题间关系有重要作用。问题逻辑新区对问题的考察与以往的问题逻辑研究不同,不再对问句进行孤立的挖掘分析,也不再解剖至微,而是把问题放入系统中,前后连接起来考察。在发问与回答、再问与再答的链条延续里分理出Q-Q关联问题(Qn→Qn+1)、A-Q关联问题(An→Qn+1)和A-A关联问题(An→An+1)三种不同情形来考察和探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理想信念有着鲜明独特的理论、实践与文化方面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指导,实践逻辑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对民族复兴的不懈探索,文化逻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反映,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国际与国内的相互观照,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理清新时代平衡充分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此,笔者利用因子分析法,着重分析2010—2016年间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近60组数据,发现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竞争力现代企业建设、基本医疗保障等几个方面存在较明显的不足,客观上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际话语权呈现出由综合国力所决定、为核心价值观所规定、受传媒所操纵的建构逻辑。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待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就提供了根本建构基础,西方霸权对中国进行的"话语解构"是面临的最大挑战,西方话语的祛魅与国际话语场中议题的更新则为中国带来新机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未来的建构目标。进行中国价值的世界表达、展开中国故事的现代叙事以及实现中国话语的有效传播,应是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建构与责任社会的实践构建相辅相成。时代发展的境域转变、精神世界的富足充盈、现实维度的美好向往,亟须培育大学生个体向度的修身责任意识、家庭向度的齐家责任意识、国家向度的治国责任意识、世界向度的平天下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意识作为责任社会构建的基石,需要通过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涵养责任伦理精神、夯实良善制度基础等方法实现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逻辑性进阶、社会性转化与实践性衍变。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是我国消灭绝对贫困的收尾之年,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迎来历史性的终结点。习近平扶贫思想绘制了我国政府治理贫困的蓝图,是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积极回应,也是以人民性为核心的思想价值追求。习近平扶贫思想对消灭贫困起着决定性指导作用,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继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践行让人民群众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庄严承诺。这亦是合乎历史规律和公共价值目的的永续畅想。  相似文献   

19.
从结构上看,数学是问题和问题解的集合,逻辑是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桥梁。具体到中国古代数学,其一般结构表现为:问、答、术(图)、草。"术(图)"阐述解题原理和步骤,"草"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二者的功能和西方数学中逻辑的功能完全相同。中国数学中的"术(图)"和"草",就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中国逻辑。中国数学是中国逻辑必然推理的研究对象,二者具有相同的源流。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既植根于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又汲取了西方美学中重逻辑推理的精华,同时又与其家庭教育及个人经历紧密相关。这三者共同构建了其美学思想的底层逻辑,并最终形成了雅俗共赏、贯通中西以及关涉人生与艺术的独特美学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生命关怀。基于此,文章将从底层逻辑与建构路径两方面探究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挖掘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