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对铸魂育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具有重大的价值意蕴,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是政治之魂、思想之魂、精神之魂、情感之魂、行动之魂的内涵统一,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活动思政、网络思政、制度思政的路径协同。  相似文献   

2.
<正>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道德与法治学科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一门铸魂、育心的课程。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要思考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做实课外课内,实现育人育心。课外实:一要认真研究教学设计。在备课中,要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以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主体,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活动与德育的整合和渗透,构建大德育实践体系,德育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4.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积储真德,蕴藉真情,培养真趣,铸就真魂,做"真"人的过程。鹿苑小学以"真"文化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育文化之人,铸"求真"之魂:绘真,熏陶育人润物无声;修真,陶冶师生真淳情操;达真,翰墨飘香浸润校园……  相似文献   

5.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观点、新战略、新思想,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要求,也是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要求,还是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提升教学的价值性、课程的时代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进而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王艳 《西藏教育》2023,(1):39-41+51
法治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法治信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添砖加瓦。道法课教师有义务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采用多样教学方法,落实铸魂育人教学目标等方式,为发展学生法治素养“备货”“增趣”“定位”,巧当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落实新课标精神,切实提升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议题。文章从活用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活动、精准作业训练、有效教学评价等方面探析建构小学思政课堂教与学的新模式,为课堂提质增效,从而更好达成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学观偏差的有教无育、理解偏颇的无所适从、缺乏体验的认知肤浅、缺乏真实的科学评价等原因,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出现影响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短板。《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育人为本,着眼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多个维度补齐核心素养培育短板,铸魂育人,坚持立德树人;探究生成,聚拢生活体验;启智润心,提振学思践悟;以评促学,促进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9.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是打造特色“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探索与创新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抓好课程主课堂,铸湖湘红色之魂,实现课程育人;创建网络新课堂,研湖湘红色之学,落实网络育人;运用实践大课堂,践湖湘红色之行,强化实践育人。  相似文献   

10.
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振兴县中、铸魂育人、传承红色基因的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四川省合江中学立足历史根脉,提炼出“红色铸魂,贯通育人”特色办学理念,引领展开“五育贯通”特色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创建了“五魂课程”和“四大支柱”,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开启了县域高中特色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学生学习新时代思想的重要教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新时代培根铸魂的使命。从《读本》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策略的融合和教学评价的融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讨《读本》与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以提升思政课堂的有效教学,切实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以"品"为明线,以"探"为暗线,包括导入、课中三个活动、课后延展在内的"五品三探"环节贯穿教学,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之美。导入以"品"引"趣",调动学生情绪,营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视觉美;课中以"品"导"思",引发学生探究,铸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成美;课后以"品"促"动",催发学生践行,实现课程育人的行为美。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方向,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在新时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标为纲、以育人为本,锚定育人目标,深化教育主题;挖掘育人价值,优化情境设计;找准育人方式,强化设问质量;提升育人效能,活化过程评价。构建教学评一致新教学框架,打造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新常态,不断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标成为课程实施新常态的新背景下,把握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意涵,探索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实践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道德与法治课要与时俱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推动课程内容结构化呈现,在“大思政课”体系中找准定位;要纵横联动,推动学科关联结构化呈现,彰显跨学科学习价值;要深入生活,以学科实践为路径,推动育人方式结构化呈现,构建实践型学科育人方式,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在课程功能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铸魂育人的思想引领作用;在课程结构上,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和课程的整体性;在课程内容上,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在课程评价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教育意义重大,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意义重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及针对性,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素养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方能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法治教育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课程指导中融合法治教育目标符合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的要求。本文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策略,旨在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教师应贯彻思政育人原则,落实五育融合理念,遵循生活逻辑,强化过程体验,注重知行合一,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帮助学生将道德法治知识内化为道德法治意识、外化为道德法治行动。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门课程标准发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2022年版”)为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根据。在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呈现与以往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才能在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前进的方向,进而有效推动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政治性作为首要的课程特性,必将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产生深远影响。把政治性作为首要课程特性,是社会主义性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决定的,也是学科功能、学科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决定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牢牢把握政治性,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方向、政治方向和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