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关于<战国策>性质的不同看法主要有四种,即史书说、子书说、介于经史之间说和短长资料汇编说.这几种说法各有偏颇.从刘向编定<战国策>的编纂旨趣、所记述历史的真实程度、编纂体例、有无国家大事的主线问题、文笔问题等诸多显性方面看,它显然是一部与<国语>同类的国别体史书;而从命名方式、所记的主要内容及所表现的主要思想倾向等方面看,它又隐含有子书纵横家的特点.因而,它实际上应该是一部亦史亦子,介于子史之间的书.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此书多处剪裁取用《战国策》文字资料,并作以精妙评述。有的直接转引原文佐证自己思想观点;有的裁剪引用策士言论为我所用;有的重组《战国策》的部分文字,以凸显《淮南子》的辩证思维;有的浓缩《战国策》故事,取其精髓化为已用。《淮南子》多次评判苏秦、智伯等人的成败,反映出其较浓的道家历史政治学与道家理论思维。刘安等人在对《战国策》史料的融裁运用中,体现出自己的政治、历史、哲学等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3.
“之”是《战国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复杂灵活,对《战国策》思想内容的表达和语言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论述“之”的动词、代词、助词等多种词性及意义,从而得出“之”是一个兼类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姓名:荆轲,也称庆卿、荆卿 籍贯:祖籍齐国人,出生于卫国  相似文献   

5.
当前,《战国策》常用词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选取了《战国策》中的“讲”、“让”两个常用词,并对其在《战国策》中的用例、词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主要内容是记述战国时代纵横家策士言论和行动的一部著作,它从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视角通过纵横家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所体现出的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新的思想,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认识那个时代留下了生动宝贵、丰富多彩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战国策》及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文选中“过而遂正于天下”一句所含“过”、“遂”、“正”、“于”诸字的词义和用法进行讨论辨析,廓清了一些误解。认为“正于天下”与“正天下”异构同义,“过而遂正于天下”意即“进而就成为天下霸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战国策》中的“今”字用法。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书中“今”字的基本用法仍然是时间名词,主要用做时间状语。传统上对“今”字假设连词用法的划分。是一种误释。本文在充分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纠正了这种误释。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引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引诗较少,反映了《诗》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并不受重视。和《左传》相比,《战国策》所引之《诗》皆为断章,引诗者自我明确引诗之义,而且常辅之以史实论证。《战国策》的引诗从一个侧面表明,战国时期《诗》、《书》的界限并非判若鸿沟,《诗》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确定的文本。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的形成经过了战国时的原创与收集及再创作期,汉代的始名期、又名期,至刘向定名。在其书形成中,不仅文章体制上有了重大变化,也体现着先秦书籍成书的动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从文学的角度看,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与先秦其他典籍相比较,文学价值最高。其中的一个显著成就就是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成为策士说辞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增强说辞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与《战国策》所记载关系密切的事件约有九十多件,其中存在大量的异文现象。本文试对其异文进行校勘。并考证其正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了《战国策》前、后“之”用法的演化,《战国策》前,“之”不仅出现的频率高,而且意义相当纷繁。《战国策)后,“之”字虽然使用频率高,但其功能、意义有了显著收缩,从而显示出书面语强大的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以《战国策》历代序跋文为研究基点,将众多序跋在历时性环境中作线性梳理,考察这些序跋的文学艺术性及历史文献价值。同时指出序跋在《战国策》本身研究中对于版本考辨、传播接受、文本分析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纵横策士言行的一部书,本文从先承再转之计、巧设比喻之计、细节盘问之计、先发制人之计、纵设机关之计五个方面对其中的策士语言艺术技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战国策》历代序跋文为研究基点,将众多序跋在历时性环境中作线性梳理,考察这些序跋的文学艺术性及历史文献价值。同时指出序跋在《战国策》本身研究中对于版本考辨、传播接受、文本分析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寓言作为一种短小的叙事文学,是谋臣策士四方游说和相互庭辩的工具。通过对《战国策》寓言进行叙事分析,可以看出它在叙事上的一些技巧。在游说过程中的寓言,叙述者通过巧妙地安排叙事者身份使自己说辞能够为人所接受。通过分析寓言的"隐指人格",可以看出战国时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等。一些寓言的叙事方位具有特色,叙述者会现身点出寓意,而另一些未点出寓意的寓言就需要接受者的个性解读,从而使接受活动变为一种多元化的阐释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古汉语副词与上古汉语副词相比呈现出简化规范的趋势,新旧副词常以双音节的形式组合使用。《战国策》一部分副词消亡或词性产生变化,也有相当一部分副词被继承下来了,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使用。在副词用法上,我们发现,《战国策》与《宋书》无明显的区别,体现了副词语法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中古汉语副词与上古汉语相比呈现出简化规范的趋势,新旧副词常以双音节的形式组合使用。《战国策》一部分副词消亡或词性产生变化,也有相当一部分副词被继承下来了,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使用。在副词用法上,《战国策》与《宋书》无明显的区别,体现了副词的语法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春秋初期的礼法信义,到了后期以至战国时期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士人也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辩士。时代需要智谋之徒运筹帷幄,善辩之士奔走游说。辩士身份、教养、文化水平的差异,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论辩风格。雄辩、诡辩和二难推理是当时较为突出的论辩方法,其论辩风格对后世语言艺术产成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