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当前社会也带入到微时代,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微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针对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微思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适用性以及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增多、传播速度变快,信息更加透明化。在网络舆情大发展的背景下,学校思政教育受到一定影响和冲击。如何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促进思政教育有效开展是当前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舆情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重构话语体系,为学生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3.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其网络舆情内容多元,目的多样,影响极具快捷性和广泛性。以苏州大学为例,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从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建设、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理性思维、打造高效网络思政教育工程、拓宽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渠道、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引导预案五个方面提出改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是当今信息社会下的一种重要产物。其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舆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本身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只有正确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促进作用,才能够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促进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在高校中的影响越来越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重视网络舆情带来的转变,明确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才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本文就网络舆情以及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展开研究,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就如何使教育工作正确影响网络舆情提出了几点建议,目的是为了提升高校的教育效率,端正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频发,网络舆论泛娱乐化、暴力化等现象衍生,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面临严峻形势。因此,网络舆情下思政教育同样面临挑战,亟待创新。由刁生富等所著、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书,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围绕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展开研究。此书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与网络行为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对网络舆情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针对性思考,为面向网络舆情的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自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大大加快,网络舆情风险爆发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面对新时代网络舆情格局扁平化、成因复杂化、群体共鸣性强等特点,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的实际工作中呈现出了思维创新的发展取向,具体表现为变被动迟缓为有效监测、变消极避责为积极面对、变一元主导为多元参与、变只求稳定为更重民心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网络舆情风险浪潮下,思政课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网络舆情风险的冲击和挑战,极大地降低了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思政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和思政课教学均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实际工作中呈现出的思维创新发展取向及其措施,给当前饱受网络舆情风险影响的思政课教学以启示,有助于解决其针对性和回应性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有效性,使思政课可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学校、教师予以积极引导。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运用,明确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职责,促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新格局,将思政教育全面扩展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能,促进学生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同步提升,满足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由同济大学本科生院、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7,(1):39-42
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具有全新的媒介素养能力。首先应准确把握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的内涵;其次要关注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教育主客体的双重性、教育时空上的延展性等新特征。网络生态空间中辅导员媒介素养有以下新挑战:一是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力;二是要具有超强的网络创生力;三是要树立媒介素养思维模式;四是要有效疏导大学生网络舆情;五是要提升网络信息收集和研判能力。  相似文献   

10.
汪超 《文教资料》2014,(25):108-109
当前,学生社交模式的转变带来了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高校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平台功能及特点,结合高校学生发展特征和思想教育教学规律,将微信平台用于高校网络话语权维护和舆情引导方面,转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提升思想教育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作为当前网络社会热点词汇,不仅仅对社会有重大意义,同时与高校思政教学相结合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发展。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教育人才的重要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的新兴技术,转换思维,在思政教育模式中寻求创新。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反思、对"互联网+"的思政模式提出时代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熊冕  刘凤英 《教育教学论坛》2013,(5):253-254,197
微博、BBS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以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挖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因此关注高校网络舆情,把握舆情发展动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刘洋 《大学教育》2024,(1):8-1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情感表达方式。高校师生作为网络媒介使用的重要群体,关注和引导其在网络舆情中的情感诉求与表达,在高校管理和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解释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内涵,重点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理及舆情主体(高校师生)在网络中的聚合方式,厘清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节点和传播特征。分析表明,高校舆情发展受空间因素和舆情主体情感因素影响,舆情主体通过链式、圈式聚集情感联系,在此过程中情感倾向易出现“群体极化”效应,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发挥的效力更大。因此,高校舆情监管应加强舆情主体主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显示出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作用,更对人们的思维、行为、习惯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式发展。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网络不仅使教育外部环境改变,更推动着教育理念、方式方法、模式的内部变革。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结合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实际情况,就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高校尤其是思政课教学应正视网络舆情的力量,从教学的原则、内容、路径上全面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利用及引导,维护高校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的汹涌与激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提出了新要求,拓展了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介入,主动作为,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向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文章在分析了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的基础之上,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对"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产生多方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工作理念跟方法、网络舆情监测以及网络危机公关处理等方面.本文探讨了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加强"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机制,改进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等几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的加速发展推动数据文明新时代的到来,既深刻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生产、呈现及传播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思想形成和行为养成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数据思政应运而生。如何界定内涵和特征、高校数据思政具有何种价值意蕴,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从特征来看,高校数据思政将大数据思维贯穿始终,以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和决策依据,实现了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从路径视角看,高校数据思政主要包含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主渠道类型、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主阵地类型、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主战场类型。从功能来看,高校数据思政彰显了“人本思政”新要求、“大思政”新格局和“智慧思政”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网络美育则是数字时代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美育形式。网络对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和美育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将网络美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因此,从顶层设计、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形成网络美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新工作模式,可以大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特点,实施过程与教育效果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网络舆论是影响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要针对网络舆论特点合理优化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探讨了针对性优化思政教育的方法,包括解学生思想动态,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正确引导,营造和谐教育氛围;提高媒介素养,强化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