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建议”对整合教学内容有如下建议:“(1)把握学习专题中的关键问题。(2)确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3)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其中,把握关键问题和确定教学重点对于在课标既定的学习专题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尤为重要。所谓“关键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下文简称《解读》)又称之为“核心问题”,并阐述道:  相似文献   

2.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评价与建议”部分提出,教师要“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对教科书内容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从何而来?究竟什么样的调整才是“适当的”?怎样才能达成“跨度”与“深度”合而为一的重新整合?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为例,通过对课程标准内容的解读、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调研,结合自身对该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尝试从课文标题入手贯彻融通意识,整合出紧扣学习主题,且有一定跨度和深度的教学设计,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裨益。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秋,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在云南省投入使用。新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内容多、知识点密集,课时紧张等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实施建议也提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这样的背景认知,笔者尝试使用学科大概念整合历史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现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为例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为广大一线教师在“双减”形势下指明了教学方向。初中阶段学习历史课程的功能是为了探寻历史真相,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在课程目标要求中,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部分,建议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可依据此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与整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9月开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在福建等省使用。《纲要》容量大,涉及面广,又高度浓缩,且与初中历史教科书存在许多重复,这给高一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照搬教科书的传统模式,难以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重视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为此,本文以《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探讨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超越零散的知识、技能,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而主题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让所学知识更具系统性、结构性,同时能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下文,笔者结合苏少版《美术》三下《漂亮的灯》一课,谈谈小学美术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一、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设历史情境”和“明确学习任务”等课程实施建议,它们共同将历史教学指向了“整合”。基于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以大单元教学作为初中历史新授课教学的主要模式,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必要选择。在明确大单元的概念、基本形式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8.
<正>《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华夏文明的起源。一、整合课标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和主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国古代史史前时期的内容要求如下:通过了解元谋人、  相似文献   

9.
<正>“千古文章意为高”。一节好的历史课绝不仅仅是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简单堆砌和生硬拼接,它需要有课魂引领,即有一个能够统摄全局、贯穿始终、且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立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结合教科书对学习专题的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该专题所涉及的范围及重要史事;在此基础上,概括和确定该专题中的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1]。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依据就是教学立意,立足《课标》,整合教学内容,以使立意突显。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分别简称“初中课标”“高中课标”),都把“方法”作为历史课程的目标之一,并将其与“过程”目标搭配组合,构成中学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的第二维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权威性指导文件,因此,方法问题自然也就引起中学历史教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课程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及“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对大概念的定义、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释。于是,大概念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实行大概念教学?什么是历史学科大概念?如何提取历史学科大概念?  相似文献   

12.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数学教学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文章基于缘起、策略、实施、展望四个维度,在整体观下探讨“整式及其加减”单元教学设计:遵循课时编排,整合教学内容;围绕“整式加减运算”这一主题整合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形成探究规律专题课,聚焦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首条提出英语课程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并在“课程目标”部分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在对2022年版课标课程理念深入学习、理解的基础上,选取“人与自然”主题范畴下“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两个主题群,参考现行译林版《英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的语篇文本,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新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要求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而高阶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表现。高阶思维的培养是核心素养达成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三的历史复习课既要建构知识,又要发展思维,如何科学整合二者要求,成为当前高三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以“晚清外交的转型”复习课为例,从凝练新的主题、优化问题设计、创新课堂模式三个维度,探讨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将“数与代数”领域分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数与运算主题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由“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部分整合而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对于这个主题,教师的主要困惑是:如何理解并在教学中体现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郭泉源  朱旭 《福建教育》2022,(19):17-20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义教课标2022年版”)高度聚焦历史育人功能、初高学段融合、学习方式转变、全新评价标准等视角,内容实践性更强,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科评价、教育研究等领域的一体化推进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义教课标2011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高中课标”),对义教课标2022年版进行结构化解读,总结本次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杨嫱 《天津教育》2023,(29):165-167
<正>本文以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为目标导向,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历史课标》)中的课程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要依据,探讨了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将微课技术应用于课前导学、课中助学与课后促学三个维度的策略,旨在通过对初中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切实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与综合性特点,驱动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一、微课技术于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课程的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并依据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整合,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历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基于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和核心素养目标指向,笔者以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融入威海乡土资源,从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上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求各门课程将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跨学科实践作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加强学科之间紧密联系来弥补单一学科教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