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以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重大问题、重要任务、重大历史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历史纲脉内容。依托“纲要”课程,整合教材内容,以中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为主线,通过教学“语料”解码,结合“地方性”历史知识的表达,将实践内容贯穿教学始终,构筑大学生关于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记忆,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以“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主题,讲述了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历史,包括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等内容。本单元在课本上有两条较为清晰的主线,一条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为救亡图存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英勇抗争,包括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另一条是民族危机的加剧,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列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学思路说明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国家出路。但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受阶级和时代局限,未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当然,危机也蕴含转机,随着新的经济和阶级因素出现,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国家出路。这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的基本内容。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是本课两条彼此交织的线索,它所凸显的教学主题是“国家出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在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中,作出了“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视角。从历史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理论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发展成果;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两个结合”理念,在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出运用“雁阵效应”以点带面来提高学生群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并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结论: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过程中,通过雁阵效应发挥“头雁”与群体的协同作用,能有效促进共同进步;重视“头雁”中的个体差异与互补,发挥雁阵对个体的吸引作用,能有效培养团队意识;坚持不断完善以点带面的运行机制,能有效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达到“群雁齐飞”的良性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文物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文化内涵,也是历史生活和过去人民情感的缩影。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好文物这一资源,挖掘文物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探索中华文化之魂,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①因而无论从历史学本身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让学生在历史角色的扮演中真正地感受历史和领悟历史都不失为一条学习历史途径。也正因为如此,以往曾经是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中所独有的课本剧教学,在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得也越来越多。那么,历史教师在课本剧教学中是否可以照搬语文教师或英语教师的模式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历史教师在课本剧教学中又应当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以下我想通过“戊戌变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能使初中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性的了解和掌握,教学中,我抓住主要线索,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斗争的历史。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开始,到太平天国运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再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抗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随着外国的入侵,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华先辈们,不仅仅从行动上奋力抗争,而且还从思想领域来苦苦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魏源…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教学中,我注重利用专题教学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国近代史”专题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一专题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牢记国耻;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从“民主、科学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到“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探索中,中国终于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在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征程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铸就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最为深动的素材。在辉煌的历史征程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2011版课标”指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强调被侵略和抗争两条线索,突出了中国人民对近代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设计思路《历史》(河北人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由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内容组成,共4课时,其中“开辟新纪元”为第1课时,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的延续,在经历了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等探索失败之后,工人阶级领导下的革命探索,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下爆发。所以,授课时需要特别关注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十九大闭幕仅一周,  相似文献   

13.
黄香华 《历史教学问题》2007,(5):110-112,85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达成三维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它是新课标的一个新亮点,更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本文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第二课《罗斯福新政》为例,从教学目标设计和运用阅读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作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作家闻一多的一生被文学史概括为从诗人到学者再到战士的思想历程,这也是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典型。在他理想的追求和思想逻辑中,其实就是“国家”、“民族”与“人民”这三重概念的发展和纠缠:“国家”是他认知的起点,“民族”是贯穿始终的情感中心,而“人民”则是思想的升华,从中,也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跌宕起伏和知识分子的曲折探索。重述这里的思想演变,对于我们洞见现代国家意识在知识分子精神史上的深刻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磊 《西藏教育》2014,(1):46-48
“感染教育法”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教育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发挥教育者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及群体实践感染四个方面探索“感染教育法”在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学中的运用,以达到提高民族团结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提出,要让初中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有鉴于此,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设置了“故事时间”。初中阶段历史课与故事关系紧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通过讲故事能有效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我在每节课专门设“故事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尝试从“无主题故事”到“主题故事”,再到“主题故事结合个人观点的讨论”,乃至自己作小先生。整个过程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切入,渗透着对学生史料整理、综合判断等能力的培…  相似文献   

17.
18 4 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紧闭的大门 ,使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 ,怎样使满目疮痍的民族夺回失去的独立自主 ,走上富强之路 ,重新屹立于世界 ,怎样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和落后 ,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就成为近代中国无数志士仁人探索和实践的主题。综观整个近代中国史 ,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到举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陈独秀 ,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 ,探索中国的出路。在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中 ,受危机和忧患意识的驱使 ,中华民族被迫开始向西方文明寻求出路。从 19…  相似文献   

18.
革命史凝聚着历史的重大趋势、选择和影响,尤其是中国近代史,蕴含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和艰苦探索之后最终选择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本文在2011版新课标的指引下,针对初中革命史教学进行探索,强调: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寻找感受历史的真实体验。在教学环节上,从基于学生年龄的感性导入开始,到教学语言的人文锤炼熏陶,到历史思辨的启蒙体验,再到唯物史观的一路探究。在可歌可泣的恢宏场景中再现人类追求未来的勇气和真情,培养初中生把握历史思辨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郭春飞 《现代教学》2010,(1):149-149
历史教育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的不断发展、完善与升华。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历史,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在“戊戌变法”教学中,谭嗣同大义殉难一事应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依托点。  相似文献   

20.
“分数指数幂”的教学往往是“从规定到规定”,因而显得简单、直接,不够自然.从历史发生的视角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借鉴斯蒂菲尔的“幂与指数对应法”以及欧拉的类比法,从正整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对应关系入手,通过重构式呈现分数指数幂概念的形成过程;并且,通过附加式展示分数指数幂符号的发展历史;同时,通过复制式或顺应式在课堂内外的练习中运用沃利斯和欧拉的有关分数指数幂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与反馈,发现按照这一思路设计教学,可以很好地沟通历史和现实、已知和未知,达成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