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践表明,一蹴而就的改革不是真改革。真正的改革不会止步于眼前的平衡。它总会在一个问题解决之后,一再地突破原有的适应关系和平衡而建立新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感”。只有问题感才能引发改革主体在平衡中发现不平衡,从而以务实的行动将现实一步一步推向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王换荣  陈进前 《化学教学》2024,(1):52-57+64
工程思维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凝练出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可操作性的高阶思维。依据工程活动“设计与决策、研发、实施、实现”四个层次,以“利用工业废气中的CO2为碳源催化加氢合成甲醇”为例展开五步教学,基于“科工整合”实施“速率和平衡”大单元复习,引导学生站在“全过程”的视域高度形成“利用化学反应规律调控化学反应”的新认识,构建“设计化学反应解决化工问题”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3.
齐梅丽 《教学随笔》2016,(3):139-140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处于同一语义场两端的一对词叫做反义词,它们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本文以“上”“下”为例,通过分析“上”“下”这对反义词不平衡的表现、原因来窥探整个反义词系统的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本义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教育是否纯粹为了培训人才,还是有其本身的价值与目的?其实教育不应单以“为学”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育人”。两者如何取得平衡,这关乎我们如何思考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链”教学设计内涵“问题链”的启发引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设计“问题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概念的本质[1]。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以及溶解、结晶等相关知识,为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使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适合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以探讨新能源物质——氢气制取过程中的新物质、新方法为主题化情境,将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融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理解和创新应用中,实现知识结构化;通过设置辨识关联、分析解释、创新设计等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真实问题解决的认识视角,实现认识结构化;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建立真实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杨丽 《四川教育》2014,(2):81-81
怎样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尝试从建立课堂学习规则人手,助力学生主动、真实地参与课堂学习。“不破则无立。”首先我以“自主起立发言”代替了“举手发言”制。这是因为:日常教学中不乏这样的情景,老师抛出问题后下面举起了手,但老师往往或犹豫着究竟该抽哪个,或按自己的偏好局限于抽几个学生,往往有失公允,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我一提出把举手发言改为自主起立发言,同学们都很支持:“我们有了把握就可以自己站起来说了。”“就不用担心老师为难我们不会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盐类水解”主题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的理论分析进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判断并自主形成概念,促进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形成“微粒观”、“平衡观”等化学观念,学会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杆”的平衡是静力学中常见的模型之一,其一般问题的求解要用到转动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的代数和等于零。但有一类常称“三力杆”的平衡,在解决有些问题时可化受力“杆”为受力“点”,从而只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即可。 所谓“三力杆”,指的是杆状刚体只有三点受力(注意不一定只有三个力)且各点受力满足:①在同一平面内;②互不平行。由于在同一平面内的三个非平行力平衡时,三力的作用线必交于一点,所以,“三力杆”要平衡,三点受力“必共点”,这就是化“杆”为“点”的理论根据,或叫“三力杆”的平衡条件,具体运用步骤为: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中“和”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和”不是“同”。“和”承认、肯定矛盾,“同”则取消矛盾。“和”是事物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平衡和协调状态。平衡、协调是动态的平衡、协调。儒家常把“和”与“中”联系起来而为“中和”。从“中”字构形来看,是事物上下左右平衡的关节点。而且表明这平衡的关节点是一个“度”,具有“量”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属于平衡,平衡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实生物”。“和”是事物的常态,“变”只是达到新事物“和”的一个短暂的过程。“和”是儒家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智慧源于平衡。教师要学习用智慧的心,适时运用“加法”和“减法”来拓展教育教学的空间,提升实践反思的效能。本文试图从四个角度阐释如何内修“加法”、外练“减法”,以达到职业历练中行动和目标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学习电场和磁场后,关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的问题相当多,且有一定难度。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平衡法”巧解这类难题,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平衡法”,就是“复合场”问题中,平衡重力或电场力,把带电粒子的运动分解为平衡力作用下的匀速直线运动和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从而使问题简化。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以“电功率”教学设计为例,基于“ARCS”模型,以问题解决为基础、以概念建立为中心、以问题情境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与节能为升华,立足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文中就五种版本教材中“共点力的平衡”内容,从章节设置、章节次序、平衡概念建立、平衡条件的得出和例题的编排五个维度做了分析比较,以供一线教师教学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将数学融入实际情境中,使学习更具深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能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文章以经典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有趣的平衡”为例,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设计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以专门款项、较大篇幅加以重点阐述和突出强调,这表明了“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严峻现实,也预示了解决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表现了国家坚定落实“减负”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化学平衡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在解题时,建立“等效平衡”模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等效平衡”,就是相同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只要按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去投入反应物,建立起的平衡状态都是相同的。即:在相同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 此时,始态Ⅰ、始态Ⅱ达到的平衡状态完全相同。利用该原理可以巧妙地解决一类化学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新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全国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质的飞跃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和“不平衡”性需要改善和解决,本文就以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发表一些自己个人的简介,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平衡”性的剖析及其解决设想。  相似文献   

19.
对共点力作用下最普遍的三力平衡问题,其中绳与杆连接点的“结点”受力平衡问题,分为“死”结点和“活”结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读思达”教学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有广泛用途,教师组织学生解读数学概念、组织学习讨论、推出应用活动,其训练效果更为丰富。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表达应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更为鲜活,教师要有优化意识,对“读思达”教学方法进行升级处理,设计更多适合的学习活动和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探究行动,以顺利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