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永杰 《知识文库》2023,(20):45-48
<正>融合教学设计是立足新课标改革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教材全新改版引发的新的教学问题背景下。文章以“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为例,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新建构,尝试透过“经济重心发展”的底色,构建以问题为驱动、必修教材为主线、选择性必修教材为枝干的融合设计来探究该时期经济及社会的新变化,在历史定位中感受宋元的盛世繁荣。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大发展大变革,加剧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紧迫性。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成为当代教师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夯实文化根基、信仰之基是铸魂育人的首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教材、课堂、学生头脑,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厚植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响 《天津教育》2023,(20):180-182
<正>历史是人类社会和文化演进的记录和反映,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对个人和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教学不仅涉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注重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体悟,以及历史学科为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学术性,帮助学生建立学术观,培养其批判性的历史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学术型课堂,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张莉 《中国教师》2023,(8):111-113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本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价值,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如何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主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引导以及教学的学科,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重视学科知识,对于社会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真正需要的人才,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根基,在高校思政课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了解中华文化精妙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高校思政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的必要性,提出一些将两者有机融合的方法,期望为今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现状,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成长中的指导价值,激励大学生完成从“兴趣”到“信念”的过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正>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与责任。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与我国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剧烈碰撞,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念。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理性看待文化交融,巧妙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学,夯实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周凯婷  朱中文 《科教导刊》2023,(24):122-12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加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古诗词教学能够唤起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继承国学经典,增强民族自信。文章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诗词赏析”课程为例,通过阐明高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融入对策。  相似文献   

9.
岳增成  文萍 《新教师》2023,(2):48-50
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与小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数学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目前两者深度融合的实践并不多。用发展的眼光、整体的视角解读素材,用推理、重构等方法加工素材,用多种课型融合素材等将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极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将唐诗宋词融入其中,必须坚持继承与扬弃的统一、价值引领、主次分明等原则,通过融入课堂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实践教学、激活诗词地理游学等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在提升个人修养、促进民族发展、实现中国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学科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通过美在我心中英文展示活动,探索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心的树立。  相似文献   

1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时代使然。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因时而异,考虑学生新特点;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做到知行合一,选用适当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评价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中,存在过分强调考试评价而忽略课堂形成性评价的错误倾向。嵌入式评价作为评价工具,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过程,通过预设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收集评价证据、进行评价反馈等流程,使评价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对学生学习效果展开形成性评价。嵌入式评价有效克服了考试评价与教学活动分离的问题,既能深入推进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一体化建设,又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提升,还能丰富和拓展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价手段,对于深化高中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每一位炎黄子孙,贯穿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当中,才能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以年段为单位研究,制订单元文化主题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语文教育根植于更深厚、肥沃的生存土壤。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问题,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教学支撑、拓展教学渠道等举措,突显文化育人的系统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着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堂犹如沟古通今的大运河,负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既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着眼思想价值和思维价值,巧抓融合点我国的智谋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田忌赛马》讲述了孙膑建议田忌调换赛马的出场顺序,从而在与齐威王的对阵中以弱胜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宝库。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发挥其道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价值。从教师、教学、教研三个维度去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凸显其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的特殊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功能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教学实践中,要践行《历史课标》理念,在历史教学中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历史理解为专业方法,以家国情怀为教育目标。具体策略有:把握线索,厘清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创设情境,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中外联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其中,以此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正确“三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本文主要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参考,并助力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