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2.
“礼”字不是简化字,繁体的“礼”字资历还不如今天的“礼”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没有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有个古“礼”字,几乎与今天的“礼”字形体相同,《说文》注为“古‘礼’字。”在以后的小篆、隶书和楷书等字体中,繁体的“礼”字才广泛使  相似文献   

3.
"书札"质疑     
本文对《三国志》《谯周传》中谯周“尤善书札”提出质疑,从谯周的师承传授、著作情况以及“礼”字的写法等方面作出考察。认为由于“札”与“礼”字形近似,造成书写之误,“书札”即为“《书》《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礼很有特色,古代宫廷的礼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礼仪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也大多是从宫廷的礼仪中研究出来的。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礼记》称它为“体”,意即没有礼便不会成其人;《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白虎通义》则认为“乐以象天,礼以法地”;而《周子通书·礼乐篇》更认为“礼,理也”。不  相似文献   

5.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6.
《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纪昀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载:“《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析非汉儒所及。”   其中提到的《论语》直接继承了《诗经》的语言,更是句句凝练、言简意赅。   就以“子张问‘达’”为例。   开篇以一问句直入主题:“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而孔子也用了简单的几个词“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闻。”将儒家所推崇的“礼”说出来了。孔子并没有裸露地道一个“礼”字,只是将这个抽象的东西,用通俗的生活语言表达出来,十分符合一个师长对其学生的语言特点。试想,若孔子张口就…  相似文献   

7.
“回门”仪式乃是指新婚夫妻相偕回女家有亲之事,闽粤地区婚后礼“回门”仪式有其丰富的内涵及根源。从清至民国修治闽粤地方志可知闽粤二地多有“回门”仪式之行,且往往视“回门”即为“归宁”。这种风俗承继中原文化而来,且深受文公《家礼》影响;而此仪式见于文公《家礼》,但不载于历代循之不废的《仪礼》婚礼,且其他经籍史传所载之“归宁”亦不同于“回门”。今谓“回门”即“归宁”者,实与历代经籍史传所记载有所别异;观历代载礼之书,自《家礼》始录有“回门”之仪,自明代首见于官方礼书之中;至清,则有“回门”、“归宁”二者混用情形。总而观之,“回门”初始乃为民间习俗,至明代则有久俗成礼之迹。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礼起源于把神与祭祖。《说文》中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I-?,。亦声,,古文礼。”王国维说:“盛玉以奉神之器谓之若丰,推文而奉神人之酒醒亦谓之因,又推之而奉叩之事、通谓之礼。”①郭沫若认为,“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我们偶尔看见用丰字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盘庚篇》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大概礼之起起于把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式。”②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礼起源于原始巫…  相似文献   

9.
柯小青 《湖南教育》2004,(12):32-33
在我国,“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等书。荀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学习到礼,并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了。历史车轮滚滚前进,道德概念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人的道德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道德的延伸和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中以房屋楼台为描写对象的文章不多,即使不多的几篇。也并非以描写其本身为主。如“穷其极丽,至矣尽矣”的《阿房官赋》,只是在开头段用了130字描写阿房;“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的《醉翁亭记》,于亭仅有“翼然”二字;至于“发而为才子文章”的《岳阳楼记》,于斯楼可谓无一字着及。原因何在?除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外。也未必不碍于对象的不易描写。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里面,有一位被“栊”在“栊翠庵”中的妙玉,其身世地位是十分尴尬的:既非主人,又非做客;既非小姐,又非丫鬟;原来她竟和那些养在笼中的鸟兽一般,先做了贵妃娘娘省亲别墅中一种高雅的点缀品,后又作了以贾母为首的大观园统治者“苦海慈航”的导航人!“栊翠庵”之“栊”字,隐含着妙玉极其特殊的地位与她那“世难容”的复杂性格,这个“栊”字使她长期处在一种生活与悲情的夹缝中“终陷淖泥”。本文将关注的便是这妙玉悲剧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刘坤 《教育文汇》2014,(20):27-28
我喜欢听一节平常却扎实的语文课,而不愿听10节经过教师刻意设计的课,因为后者人为设计的痕迹太重,有些教学环节给人“掉书袋”或“作秀”的感觉。什么是“掉书袋”?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中有一段话:“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其所著的《陶庵梦忆》中也写了一个“掉书袋”的人。一次,张岱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欲告辞,主人挽留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仪礼·射礼》记载了古代定期举办射箭比赛大会的情况。但长期以来,该文似未引起研究者应有的重视。其实,射礼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射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如《礼记·射义》所说,“事之尽礼  相似文献   

14.
何乐士等同志编著的《文言虚字浅释》(以下简称《浅释》把“无以”看成固定词组,译为“不能”,并举《荀子、劝学》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例,译作“所以不把半步长短的步子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千里远;不把细小的水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这样解释和译白,我们逐字进行寻根查对,“无”字可训“不”,“以”字与“能”字却无对应演变迹象.而且在古汉语中,“有以”、“无以”相对成文,如将“无以”译为“不能”,则“有以”将不得其解.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译注》)季氏篇把“不学诗,无以言”译作“不学诗,便不会说话”;把“不学礼,无以立”译作“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  相似文献   

15.
师道之最     
师之五”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师父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通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洲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山集·示里孙伯安》:“伯安人小学.颖悟非凡儿.记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学校之星’我国古*多有有关学校的记述。《孟子·腾文公》上:“夏日校,日…  相似文献   

16.
“些”字是一个常用现代汉字,现代使用的字义与基本义相差甚远,《说新附》云::些,语辞也,见楚辞,从此从二,其义未详。“些”字的字形何以从此从二,令人费解,本认为王引之父子所言,“些”乃之何,可信,以字的些之二只是一个区别记号。《中大辞典》说它是从此从二的会意字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7.
从我的德育六字方针:“温、良、恭、俭、礼、让”、我的养成教育格言——“做好平凡小事,你就不平凡;做好简单小事,你就不简单”、我的班级座右铭——天道酬勤、我的人生追求——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快乐的学习主人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到“我的班级,我做主”。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之《序》、《跋》,为考证作者之“信史”,《序》,言其籍贯,《跋》,射其姓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舍。而其余诸说(如“屠隆”说),执其一端,生发于“兰陵笑笑生”之语,对《跋》“《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之记载,竟视而不见。贾三近之名“三近”,字“德修”,号“石葵”,无不与“钜公”比附不悖。贾三近使用过“大史氏”、“外史氏”、“野史氏”诸笔名,晚年取号“石屋主人”,追慕司马迁心志昭昭;其效法太史公,著书立说。《金瓶梅》“克隆”《史记》,明末清初评点者早已点破,所谓“纯是一部史公文字”。拙文以此再证“兰陵笑笑生”、“钜公”为贾三近,力图破译这一古代文学我“斯芬克司”之谜。  相似文献   

19.
《辞海》2416页给通假字下了个定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说,古人在行文的时候,有时随手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甲字来代替应写的乙字。如《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早晨的“早”却写成了“蚤”。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古人写了别字。何谓“同源字”?王力先生下的定义是:“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它的特点是:“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