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表现比较复杂,因而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批评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三十年代初,鲁迅在回顾创造社初期的文学主张时,也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崇拜创作……与同时上海韵文学研究会相对立。”(《上海文艺之一瞥》)直到茅盾逝世前写的回忆录中,还认为郭沫若当时有“唯美主义的观点”(《回忆录》·五)。如何评价郭沫若初期的艺术观,如何认识鲁迅、茅盾对他的批评,对于我们研究郭沫若初期的文艺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周恩来同志《我要说的话》和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出发,认定郭沫若是一个“球形发展”的革命家和文化人,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只是他全部贡献的一个方面、主张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不必一味地近距离赏析,而应作适当的远距离观照。意在补充我《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质疑》一文的未尽之意,并针对何益明老师《关于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略述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大多数作品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的特点和返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他的小说《沉沦》就体现出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沉沦》当中有关“返归自然”的精美描绘和它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以及同郭沫若作品相比,《沉沦》在这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霸王别姬》和郭沫若《楚霸王自杀》都取材于司马迁的《项羽本记》。由于作者写作经验、审美情趣、文学主张不同,取自同一题材的两篇小说呈现了不同的战争体验和现代诉求,共同构成二十世纪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5.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用了郭沫若《女神》的名篇之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题注注明该诗"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笔者是郭诗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手头上有这本"文学编"第一卷.对照一看,发现:高一新课文与"文学编"第一卷上的文本略有差异.这就是该诗第二句有异文...  相似文献   

6.
很长时期以来,不少的文学评论者和《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把“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划分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坛的两大派,即“人生派”与“艺术派”。都认为“创造社”的主要代表人物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是“艺术至上派”或“艺术无目的论”者。然而郭沫若本人却不同意这样的评论。早在一九二八年他就明确地表示过:“我不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一九四一年他又进一步说:“前些年辰我们有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现代人学习古文的好教材。“五四”以来,传统文学受到冲击,白话文学盛行,惟《虞初新志》、《聊斋志异》等文言笔记小说保存了既有的文脉。所以,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新文化大师都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是新格律诗在艺术上的典范之作,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以及音乐美。《死水》作为这本诗集的代表作,不仅体现了诗歌三美的创作原则,同时也是中西艺术合璧的结晶。这正好印证了闻一多在对郭沫若的《女神》的批判中所说的话:“中国新诗……不要做纯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和闻一多二人在对待作诗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郭沫若作诗,主张“写”;闻一多作诗,则主张“做”。“写”和“做”在这里各自具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自然流露”;而“做”则强调艺术上的加工追求。郭沫若为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时候”,他说“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那“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  相似文献   

10.
《天问》到底提了多少问题?至今还是个谜。很多研究者只是提出了一个模糊数字——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如郭沫若、游国恩、刘永济、詹安泰等。不过,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曾提过一个确切的数字。他说:“(《天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但是,检点他的《屈原赋今译》的《天问》译文,只有一百六十二个问题。一些文学史著作说法尤为模糊,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天问》)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中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说:“诗人一口气提出了一百几  相似文献   

11.
已故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的《奴隶制时代》一书,对先秦社会的研究多有精辟见解。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读了此书中“墨家节葬不非殉”一文,觉得有不妥之处;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请大家讨论指正。 墨家主张“节葬”而又“非殉”,这是我读了《墨子》和《奴隶制时代》后新的体会。郭沫若提出墨家“把物殉看得比较重,而把人殉却看得比较轻”;进而导出了他的“墨家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不仅是我国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他对翻译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本文通过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他翻译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四十年代的杂文创作主要表现为"为政治的文学""为人民的文学"和"批判的文学"三个方面,其中,为政治的文学构成了郭沫若文艺观的基本点,为人民的文学是郭沫若文艺观的中心,批判的文学是郭沫若文艺观的介入方式。郭沫若的文艺观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是左翼文艺思想的典范,是中共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部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评卜庆华的《郭沫若研究新论》李树槐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伟人。他在文学、史学、考古等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因此,郭沫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工程。选择郭沫若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学识广博、阅历丰富、...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诗集《女神》和抗战六部历史剧是他文学创作上的两个高峰,而解放后所写的作品却无人喝彩。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是其“为艺术”与“为政治”矛盾主张在郭沫若身上的具体体现。探讨此矛盾现象,有利于客观分析郭沫若的作品和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6.
1928年,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说:“林译小说中对我后来的文学倾向上有决定影响的,是Scoff的《Ivanhoe》(《艾凡赫》),他译成《撒喀逊劫后英雄略》。这书后来我读过英文,他的误译和省略处虽很不少,但那种浪漫主义的精神他是具象地提示给我了。我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自云:“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自然,我还出过好几个诗集”.尽管郭沫若后来的诗歌技巧较高,但他仍认为《女神》是“最够味的”,因为那是感情高潮时候的产品.《女神》之前,中国诗坛上已有胡适、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诗作,但《女神》却后来居上.《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评论界、诗歌界交口赞誉.周扬曾赞扬道:“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女神》“是号角,是  相似文献   

18.
迄今,注释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有:《郭沫若全集》文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纪游诗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少年诗稿》(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旧体诗词系年注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和《郭沫若楹联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对于五家注释,我曾写过几篇文章,提出了某些不同意见。兹综合近向研究所得,撰写此文,再向诸家求教。如一得之见可取,幸甚,倘倒白为黑,识者正之。  相似文献   

19.
卜庆华同志的《郭沫若研究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最近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它在郭沫若研究中可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不仅是作者采取了札记的方式,囊括了他多年来对郭沫若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教育思想、治学经验等多方面的著述和思想的研究,涉及面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质疑之处和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了审慎的考订,体现了作者学术研究的造诣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卜庆华同志的《郭沫若研究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最近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它在郭沫若研究中可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不仅是作者采取了札记的方式,囊括了他多年来对郭沫若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教育思想、治学经验等多方面的著述和思想的研究,涉及面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质疑之处和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了审慎的考订,体现了作者学术研究的造诣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