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献"一词是图书情报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献学论著在谈及"文献"一词本义时,多只涉及其"文贤"本义,对其更深的渊源却鲜有探及,笔者试撰本文,以究其滥觞。一、"文献"一词的来源"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论语·八佾》中,其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说"文"  相似文献   

2.
胡宏提出经所以传义的思想,重理义、重道是胡宏经学的显著特点;由此批评汉学章句训诂之末;主张经史结合,把义放在经史之上;重"四书"及"四书"义理之学,其地位在"六经"之上。胡宏的经学思想体现了时代思潮的转向,为宋学与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正>邱汉生(1912—1992)先生著《四书集注简论》(以下称《简论》),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外庐(1903—1987)先生、汉生先生和我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开始撰写的前一年。《简论》的篇幅不大,全书只有201页,如果剔除其中一些在当时难以回避的"套话",如谈到"道德"就加上"封建统治思想",论及"天理"也会加上"地主阶级所谓天理",而且引用鲁迅先生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一文中的某些句子,如说"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流毒有待批判和肃清"等。将这些套话删去,直接探讨朱熹《四书集注》一书的本来思想,就会看到《四书集注简论》有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为我们撰写《宋明理学史》一书做了  相似文献   

4.
清代浙東史學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地域流派。本文致力于發掘支撑其傳承發展的内在動力和精神理念,認爲深厚的文獻基礎和自覺的傳承意識,是清代浙東史學得以賡續發展的極爲重要的因素。從清初開啓新局的黄宗羲,繼武其後的萬斯同,承上啓下的邵廷采和全祖望,至乾隆時期發揚光大的邵晋涵和爲之總結揚厲的章學誠,都極爲重視讀書,重視文獻史料的搜求、整理和鑒别,重視史事、人物、典制的記述,重視史學精神的堅守和史學要義的闡發。這種扎實的文獻基礎和自覺的傳承意識,爲清代浙東史學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使之形成一個傳承有自、特色鮮明的學派,并在清代學術史上占據一席之地,産生重要影響。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刘再复“红学四书”的研读,从“归位文学”、“感悟人生的方法论”等方面,对“红楼四书”的研究思想作了创造性解读.  相似文献   

6.
《营西苑记》见于任继愈主编的《中华传世文选》,是唐甄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体现了唐甄对君主的态度并非一概批判;体现了唐甄"文必有质"的主张,鲜明的"求真"精神,高超的写景造诣;记录了张元炜是南海瀛台的主要营造者,展示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它也是清代园林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7.
清代漳绒、漳缎服饰在款式结构和织造技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工艺,其所运用的起绒杆织技术和提花织绒技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丝织技术的宝贵财富。漳绒、漳缎的服饰工艺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节用观"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其在清代的兴盛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清代皇室的推崇。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核心.学界对孟子人性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见解截然相反.综合国内外孟子人性论的研究状况,大体而言有以下六种观点. 第一种是孟子人性本善说.《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说成为孟子性论流传最为广泛的理论版本.如,朱熹注《孟子》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四书章句集注》)罗安宪说...  相似文献   

9.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20,(5)
正所谓"宦途最重是文衡",自科举产生以来,能当上科举考试的考官,是历代官员的一大幸事,清代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无外乎"名利"二字。清代考官的"名"清代考官的"名"大致可分为公、私两个方面。就公而言,是为朝廷选拔有用之才。乾隆皇帝曾对大臣们说:  相似文献   

11.
据<人民日报>载,上海大学取消教师、研究、工程技术、实验技术、图书资料等五个系列专业技术的评审,实行按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严格考核后的职务岗位分级聘任.也就是说,上海大学的职称实行"只聘不评"的办法,今年是教授,明年不一定是教授,而今年是讲师,明年也许是教授.而在<工人日报>上也报道了中国科学院不再评职称的消息,在中科院,"研究员"已不再是一种职称,而是一种岗位.不论是原来的初级还是中级职称,都可以公开竞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大学的这一做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具有震撼力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王毅 《大理文化》2009,(1):41-46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谈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在当今国内外研究者中有不下二百种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有人不无嘲讽地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其实并非如此,作为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门学科--文化学,毕竟给出了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迷渡,弥渡     
--史载,弥渡有"白国故地,西汉旧郡"之称,相传古代是一片浩瀚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北京大學入藏的西漢竹書中,有一種題爲《周訓》.其基本情况,我們已經向學界提供了初步的介紹① .北大竹書《周訓》内容,是周君主昭文公對共太子的訓誨.訓誨每月一次,所以《周訓》結構也以月份為綱,每月一章.各章照例以"·維歲某月更旦之日,(龔)太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貳之,用茲念也"開頭,以"已學,太子用兹念斯.乃受之書而自身屬之曰:汝勉毋忘歲某月更旦之馴"結尾.十二月之外,還有"閏月"一章.每章都以圓形墨點"·"開頭,作為分章符號.  相似文献   

15.
力之 《中国文化》2021,(1):411-421
從目録學的角度看,《文選》爲詩文總集是没有任何問题的,而方師鐸則力證其爲類書.然方先生由《皇覽》爲類書與歐陽詢之説無法證明《文選》亦若是,其《文選》"本質上就是一部類書"説乃誤解《文選序》所致.從研究方法論的層面上説,方先生之失乃因未能在出發處辨"路向".是否凡"以類相從"者便是類書?此至關重要,而方先生忽之;由《藝文...  相似文献   

16.
当前理论界在评述科学发展观时,出现了指责或否定"发展是硬道理"的错误倾向,有些人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当成发展的"代价"记在"发展是硬道理"的账上.而导致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一是某些官员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与执行出现偏差,二是官员政绩考核与职务晋升机制出现扭曲.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否定或扬弃,而是对后者的继承、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晓雪 《大理文化》2008,(3):58-60
周钟岳(公元1876年--1955年)先生,是云南近现代史上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政治家,早年留学日本时即加人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后来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云南地方文化建设做出过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而且是功底深厚、学贯中西的学者,才华出众、独具风格的书法家和"综诸家而集大成"的杰出诗人,在我国学术史、书法史和诗歌史上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冒廉泉  冒俊 《寻根》2006,(3):128-130
最近拜读《寻根》2005年第三期刊载《如皋冒氏的来源》(以下简称《如》文)一文,很有感触.冒氏之源,最早的明代《冒氏宗谱》中就可寻到,《冒氏宗谱》1984年抄印180套面世,可惜《如》文作者,对这部存世甚多的宗谱很少研究,倒是对极为罕见的、清代的、藏之高阁的《冒氏家谱》、《冒氏世谱》、《冒氏族谱》大加鞭伐.我们对此不论其源、反究其未的现象,甚为困惑.笔者通过对《冒氏宗谱》的研究,寻找到冒氏的“根”,我们认为:如皋冒姓源自蒙古,如皋冒姓的“根”在蒙古,愿与《如》文作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20.
花譜,花譜,艶絕秦宫歌舞.幾多玉暖香温,惹得游人斷魂.魂斷,魂斷,紙上呼來如見. [清同治]羊城聽春樓主《調笑令》② 二十世紀的學者在研究清代戲曲評論著作--尤其是京劇在北京的強勁崛起之後的戲曲論著時,往往都要面對一個尷尬:清代的戲曲論著很不能說是少,至少是比曲論相當繁榮的明代在數量上多出許多,但是讓學者頭疼的是,其内容跟明代士人之熱衷於考字論調,校聲度曲的興趣卻很不一樣,往往很難準確地把它們定義爲戲曲論著.簡言之,這類論著關心(伶)人的性情容貌年齡比關心戲曲本身的曲詞唱腔要多得多,對伶人,尤其是伶旦的身世長相的品頭論足要遠遠超過對劇本或表演藝術的探討.相較於"空疏"的明代士人,清代學者在中國歷史上以治學嚴謹著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