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毫无疑问,国家间权力转移的焦虑症也深刻地反映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关系最重要的期刊之一《国际安全》,就出版了大量关于亚洲崛起(特别是中国崛起)的争论。与冷战时期这一期刊鲜明的“欧洲中心主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1993年Aaron Friedberg发表“Ripe of Rivalry:Prospects for Peaceina Muhipolar Asia”一文为起点,  相似文献   

2.
(一) 1943年,重庆. 时值中秋夜,夜色笼罩嘉陵江江面. 荷兰驻中国重庆大使馆秘书水世芳,系江苏名媛,时年22岁.她坐在琴案前,长发松松的绾着,眉峰微蹙,眼底眉尖笼着淡淡的轻愁,使她的美丽看起来高贵而迷离,像一枝盛开于红尘之外的百合.  相似文献   

3.
钱立勇 《军事记者》2013,(12):47-48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西方对立的意识形态和在朝鲜战场激烈交手等因素,西方国家大肆鼓吹中国军队是“红祸”和“好战分子”等论调.80年代随着中西方关系的改善.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军队大体保持了努力实现现代化的正面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基本结束。很多西方国家预言下一个崩溃的将是中国。然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着一些西方书史研究的经典著作被译介到我国,西方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日益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由戴维·芬克尔斯坦和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合著的《书史导论莎虽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5.
有效应对西方传媒议程设置中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已经成为我军对外宣传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为提升应对效果,我们必须转变旧有外宣观念,确立更加科学的、更具针对性的观念。一、确立长期斗争的观念应对西方传媒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舆论斗争,实质是中西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这种斗争具有长期性,只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仍然存在,西方媒体针对中国以及中国军队形象的舆论攻击就无法根除,西方传媒议程中"中国军事威胁论"就无法彻底瓦解。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长期偏见、意识形态斗争的漫长艰巨,  相似文献   

6.
谈到“哈佛看中国”,它“在中国”的意义就不可小觑,因为在本土许多大众眼中,这种大洋彼岸的遥远凝视,似乎就代表着“美国看中国”,乃至于“世界看中国”。由张冠梓主编的《哈佛看中国:全球顶级中国问题专家谈中国问题》(三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以近70万字的篇幅,对于健在的哈佛大学共48位汉学家与中国问题专家进行了深度的访谈,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出这座世界学术名府“本色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7.
去年,新周刊300期庆典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抓人的题目——中国怎么想?文中写道"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提供一个可贵的范例。……中国人是谁?中国人怎么看世界?随着中国崛起,这两个问题对世界很重要。"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理解中国,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图景中搞清楚,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8.
京南 《新闻与写作》2006,(12):20-21
《文明》作为一个中国的探路者,要研习《国家地理》的风格,但必然坚守属于自己的特质。《国家地理》是西方人看世界的视角,《文明》要呈现的是中国人眼中的人文世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范并思教授的《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悉心梳理了在20世纪中西图书馆学发展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和文献,为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读书治学的门径.  相似文献   

10.
《西方世界的衰落》是一部充满了理性批判和现实思考的厚重的学术著作。该书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对作者高德步教授的深刻思考给与高度评价。我们要说,这的确是一部好书,是一部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一书从全球知识生产和跨文化观念互动的角度考察“西方汉语观”。作者童庆生以自我东方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切入口,富于启发性地将中国本土的语言文字改革与汉语的世界性经验联系起来。这为我们重审民族语言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或带来一维参照。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典礼是我国一场庄严隆重的国家仪式。国内媒体不约而同地对此进行了聚焦报道,使我们深刻地体验到作为中国社会成员的自豪感,增强了集体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而西方视域下的媒体对这场庆典仪式的报道与我国国内的报道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3.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下文简称《中国触动》)2012年6月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张维为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30年来走访了100  相似文献   

14.
闫肖锋 《青年记者》2008,(12):66-69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个时代开始了". 1979年1月29日,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应卡特总统之邀赴大洋彼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高级领导人首次访美.  相似文献   

15.
继13年前的上海APEC会议后,中国通过北京再度给APEC提供了一个“主场”。在这个主场中,十年前“亚太自贸区”的概念再次被激活;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获得批准,确立了在2025年前实现加强软件、硬件和人员交流互联互通的远景目标;还通过了《北京反腐败宣言》……今年APEC的100多项建议中,一半以上都是中国的提议,这一系列中国议题在APEC会议上的提出,是中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中越发重要的体现,也显示出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国话语权在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6.
李书敏 《出版视野》2008,(1):32-34,39
我是这样理解世界是怎样变平的:世界本是不平的.但由于21世纪科技飞速猛进的变化,一切都在加速全球的步伐.世界以一个球体而变得平坦.使我们感到世界各个角落都近在咫尺。因此,“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变平的世界将让每个个体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论在其学术架构中将中国文论的议题把握为所谓的中国问题,其实质乃是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只有通过对这个镜像的探究,中国文论才能更明晰地洞察和把握自身的问题,进而向西方世界明示中国经验与中国文论的特色之所在,以求在世界文论的格局中为中国文论重塑主体性,推动立足于中国问题意识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8.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中,由著名报人和作家胡宏伟所著的《中国模范生》,对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崛起进行了一种形象地解读,作品既有新意,又有深意。在这部被誉为关于浙江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以《纽约时报》在奥巴马第一次访华期间涉华经济报道为样本,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揭示了西方媒体塑造了怎样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