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宋时期,有部分僧、道宗教移民迁来湖湘之地,这部分宗教移民以僧人为主,南方之闽浙和北方之陕晋,都是主要迁出地,而湖南之衡山与潭州诸山是主要迁入地。在迁移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唐中后期与北宋时期,迁徙原因主要与佛道之学传授有关。他们的到来对湖南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割据势力之移民主要有唐末时黄浩率黄巢余部进入湖南,继有起于河南、败于江淮的秦宗权之部将刘建锋、马殷等率部入湖南,消灭境内各州军阀,建立割据政权;五代初,湖南周边仍有几股较小的割据势力,为图生存,往依马氏,于是先后有彭玕、刘昌鲁和庞巨昭等率部入湖南。五代末,南唐灭马楚,马楚国之上层又皆迁于南唐;宋复湖南,武陵周氏随之入宋都开封。  相似文献   

3.
李开周 《教师博览》2009,(11):57-57
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及高考招生线不同,形成了“高考高地”与“高考洼地”,为了享受到加分等政策优惠,便出现了“高考移民”群体。其实,高考移民早就不是新鲜的名词,历史上就记载了一起南宋的高考移民案。  相似文献   

4.
在唐宋时期,移民不仅加快了湖南地域传统农垦地带的开垦,而且促进了原来较少开发的边僻地区的开垦,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移民的鼓励与倡导下,铸造、丝织和制茶等手工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商业在特定时期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湖南地域的少数民族移民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少数民族战俘在湖南的安置,二类是湖南溪洞首领在内地的安置,三类是溪洞之民迁移省地,且人数最多.少数民族移民对湖南民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氏族资料研究湖南移民史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年代由谭其骧撰写的《湖南人由来考》,为利用氏族资料研究湖南移民史树立了典范;二是90年代曹树基的《湖南人由来新考》及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对湖南氏族资料的利用更加广泛,结论也更趋于精确。虽然如此,湖南移民史研究对氏族资料的利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陷落和南方经济的崛起,以及湖湘文化的发展,湖南出现了古代历史上人才发展的第三个波峰期。其主要特点在于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高涨。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湖南出现了一批文化精英,他们面对现实,进入仕途,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反对侵略。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降,湖南移民大量外迁,广泛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广西也是明清以来湖南移民的重要移居地之一.湖南移民在广西的分布呈现由北到南依次递减的地理特征,省会桂林和靠近湖南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等县接受湖南移民最多,桂西北和桂中地区构成了湖南移民的第二分布圈,在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地区,湖南移民的分布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在唐代前期有少数官僚士大夫等上层人士因仕宦而迁来湖湘之地,一般民户因隋末唐初战乱而一度出现过移民湖南的高潮,平常亦有一些一般民户迁来,移民的到来使湖南人口有较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接连攻克十余城,将驻跸山之战中投诚三千五百余高句丽部落首领、贵族子弟,以及在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俘获的七万余民户,一共七万三千五百余人迁徙到内地。其中,高句丽贵族移民属于惯性移民,高句丽百姓移民是随战况发展产生的临时性移民。唐太宗亲征移民沉重打击了高句丽农业经济,彰显了唐王朝收复故土的决心,开创了唐丽战争移民的先例,代表着唐王朝征丽攻略的转变,扭转了战争走向,为最终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安史乱后,虽然大部分的北方士庶选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南地区为迁入地,但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和一般民户仍选择迁移湖南.湖南邻境之人也因赋役繁苛等原因而迁来.  相似文献   

12.
唐朝前期,为巩固西北边疆,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在河西地区建立屯牧制度,进行移民实边。同时,设立羁縻府州,安置各族降户;鼓励商业贸易,招徕西域商旅,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南宋初期,词人的隐逸心态是多变的、复杂的。他们身处乱世,面对半壁破损江山,在愤慨伤心之余,看破功名、寄情山水、追寻苏陶便成为词人们力求超脱,寻求精神避难所的出路。这是一场时代的悲剧,更是中国封建士人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中上演的又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14.
南宋前期的军队中,有许多来自敌方的归正人。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或有感于忠义,在南宋的大力招诱下投效军中,成为归正军。随着南宋军队编制的变化,归正军的隶属关系也多有变化。特别是宋孝宗时期,归正军隶属关系呈现出新特点。退伍后,归正军人的安置同地方财政形成矛盾,其俸禄被侵夺,这同南宋官吏的贪腐和地方财税体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南宋前期词学界提出了“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以情性为本”是说“情性”是词的本体,它主张词应表现人的“情性”,具体地说,是指词应表现家国之感、亡国之恨。“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时代的巨变和词乐的流失。这种思想的出现,为宋词未来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开始实施生态移民,西南地区生态移民类型基本上都属于政府主导下的生态移民,因此政府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移民能否实现其目的。特别是一个合理的生态移民的前期规划更是有利于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文章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怎样在西南地区构建一个合理的生态移民的前期规划。  相似文献   

17.
词到南宋,面对国破家亡,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已不再是那种浅斟低唱,轻歌曼舞的作品,而是一种武器.爱国用它来抒写对国事的忧愤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慨,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壮词”,词风一般都激昂悲壮、豪迈奔放,从而形成一种豪放风格,形成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8.
南宋初期,统治者推尊元祐右政术,使得元祐学术重新回归文坛。词学批评对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都有了中肯的评价,自成一家的苏轼豪放词在南宋得到重新的审视,在高宗、孝宗时期尤甚,形成了苏词接受的第一个高潮。同时,印刷媒介大量、快速、轻便的传播特点,书籍开始大量产生,为苏词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提供有效的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印刷传播渠道多元化,有官刻、私刻、坊刻形式;出版形式多样化,有别集、丛刻、选集、词话。印刷传播对苏词地位的确立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及靖难之役之后,多数村落遭到破坏,人口骤减。明代前期在政府的主导下,经过移民而重构的村落在华北地区村落社会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不断的移民在华北的村落社会中逐渐形成了"民多散居、零星聚居、土客混居"的局面。目前华北地区的很多村落是在洪武与永乐年间的移民运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南宋末年的士风具有与北宋不同的鲜明特点,在经济快速发展,边防节节失利的背景下,士大夫们谈禅论道,唯利是图司空见惯。闽南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林希逸,生活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福建,是南宋末期较为著名的理学家,他与当时朝中郑清之、贾似道、叶梦鼎、马廷鸾、江万里诸相的交游,典型的体现了当时的士风与士林文化。其中,与贾似道的交游尤其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