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期,亦是诗歌意象表达的成熟期。目前,唐诗意象研究成果突出,既有对唐诗整体意象的镜像解读,又有对单个意象的具体剖析;既有对诗人主体意象的挖掘,又不乏同类意象之间的比较研究。然唐诗意象研究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缺乏一个完整的唐诗意象体系,使得意象研究流于形式,另外,对其意象发展的承继性研究亦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2.
唐诗因其包含大量的意象而著称。月亮意象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诗经常使用它们去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这些意象对于诗歌的理解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语法、句法和语义的层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其对于诗歌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诗因其包含大量的意象而著称。月亮意象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诗经常使用它们去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这些意象对于诗歌的理解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语法、句法和语义的层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其对于诗歌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登高类诗歌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登高意象是体验登高类诗歌意境的前提条件。文章从六个方面剖析了唐诗登高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5.
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但是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困难.通过对唐诗景物造型特征的研究,以雅克不逊提出的"符际翻译"理论为方法论,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论证了画成为翻译唐诗意象、意境的有效辅助翻译手段,使诗歌"诗歌视觉化",可以更好的展现原诗的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6.
王筱 《文教资料》2012,(31):36-38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在博厄斯语言学、人类文化语义学、人类语言文化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意象作为其研究的重点。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唐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本文分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唐诗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象在中国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学上,意象被认为是中国唐诗的精华,而唐诗的美也正是通过种种的文化意象才得以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唐诗英译中要特别注意文化意象的传达。本文介绍了唐诗英译中文化意象传达所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9.
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是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这一翻译模式解决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问题。但是诗歌中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难题。唐诗具有景物造型的特征,诗歌展现的画面类似于"蒙太奇"效果。文章从唐诗意象的蒙太奇特征入手,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深入分析,从诗画同质的角度,并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论证画能成为唐诗中意象、意境翻译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唐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精炼、情绪内涵大多利用意象来体现,因此意象的翻译成为唐诗翻译最关键的一部分。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如何准确翻译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1.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风不复存在,大诗人杜甫开"诗世界",即开创"宋调"先声;中唐韩愈进行诗歌解构,颠覆盛唐诗已有的艺术规范;晚唐杜牧继承杜甫、韩愈开创的新诗风,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成为了开"宋调"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人严羽概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宋型诗要素在他诗歌创作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在诗中大量用典;在自己诗中加注;好在诗中用奇字僻词,化用经学语句.杜牧"以才学为诗"的形成.与其个性、家学、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卢聪勇 《成才之路》2021,(15):128-129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短小精悍,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诗演绎,以画配诗,以诗解诗,以声配诗,尝试作诗,让学生得其趣而领其味,科学记诵古诗词,深入理解古诗词,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诗歌犹如现代版文学神话,骤然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版图。当诗人们哀叹文学死亡,诗歌的边缘化、私人化与平庸化时,网络诗歌却呈现出诗歌的世纪复兴。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数以千万计的诗歌网站、诗歌博客等色彩纷呈的诗歌圈子和QQ诗群,已构成网络诗歌的辽阔疆域。网络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4年"诗歌网站和诗论坛"阶段,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的"博客诗"阶段。网络诗歌在2008年汶川抗震大潮中激情登场,恢复了诗歌的神圣性和非功利性,呈现出精品化、群体化、生长型等诸多特征,但网络诗歌由于缺乏商业获利模式,其创作主流化尚需国家文化资源的扶持。  相似文献   

14.
韵律在诗歌传播中有不可或缺的决定作用。古诗的强韧和今诗的低迷 ,都与对韵律的运用紧密相关——或者更直接地说 ,诗歌在今日文坛上地位的退让 ,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众多作品中韵律的缺失。韵律不仅是诗歌的内容 ,而且同时还是诗歌传播的优质介质 ,是提高传播效率的润滑剂。没有韵律 ,诗歌的传播必定遭遇媒体的障碍 ,很难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阻碍读者对诗歌的接受程度 ,最终成为诗歌发展的阻滞。我们期冀于诗歌的兴盛 ,就要尊重诗歌的传播特点 ,重归韵律传统  相似文献   

15.
左翼革命文学运动的崛起,对于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但它把运动性质定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则是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犯了照搬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理论的左倾机械论和主观教条主义错误,其后果严重。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出版角度梳理了《诗创造》到《中国新诗》的过程,借以探求"九叶派"的形成原因:《诗创造》团结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诗坛大部分诗人,孕育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诗人群。诗创造社编辑出版的《创造诗丛》是现实主义诗人群占主体,继之的《森林诗丛》则是现代主义诗人群占绝大多数,而《中国新诗》的创刊则标志着现代主义新诗派(也称"九叶派")的独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叙事诗在情节上有不同于西方史诗的独特性质。文章从叙事诗的概念入手,比照中西方叙事理论,通过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分类研究,探索以汉乐府叙事诗为代表的中国叙事诗在情节上的独特性质,并从诗歌的社会功用、语言表现形式和流传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叙事诗具有如此独特性的原因。这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叙事诗的独特性,从而正确评价中国叙事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东阳《麓堂诗话》是明初诗话的代表作,其中集中地体现了李东阳的诗歌理论。这些理论涉及诗歌的本体性、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鉴赏与评论、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诗歌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