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其他各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色体系。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着眼点;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以就业教育为突破;以人格教育为立足点,从而实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深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背景下,深圳的高职教育面临重大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深圳产业转型发展与高职教育规模质量提升、就业结构变化与高职教育体系调整、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流动职业变迁与学生可持续能力培养等问题,提出了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前提,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建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为发展目标,主动调整高职教育结构,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教育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育科学越发展,越需要建优建强教育哲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黄济先生是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和建设者。他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教育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认真思考和总结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新体系。为此,他自觉谋划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推动教育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他主张面向教育实践开展教育哲学研究,推动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与指导教育实践变革的协同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推动教育哲学研究工作和教育哲学学科的规范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教育哲学研究的动力。这些工作的开展,深化了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为新时代教育哲学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研究学术自觉的反映,体现着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教育哲学学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是大职教观下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主要以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政策上经历了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关注对象、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目标到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关注对象、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目标再到以全体国民学习为关注对象、以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分析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基础与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主要任务:以转变观念为先导,科学定位;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建设特色专业(群);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文化育人为出发点,努力构建特色的高职文化体系.并提出了保障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经济、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有机的三个基本领域,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组成部分,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并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学校教育是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是传承与发展社会文化的服务机构,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教育只有始终代表…  相似文献   

7.
我国休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休闲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我国教育界尚存在对休闲教育认识不足、休闲教育体系不完善、社会培训机构鱼目混珠等问题。应充分挖掘中国古代丰富的休闲文化内涵,通过引进和创新相结合,休闲教育与休闲体验相结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打造休闲与娱乐专业的学科体系;大力开展国民业余的、非职业的休闲教育,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突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哲学思维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示范”建设为引领,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人才培养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体现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业实践平台、制度与文化支持等四个维度,即为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设计良好的制度基础、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化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推动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拉动下,地方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社会组织之间需要形成互动共享的创业教育参与机制,最终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2023,(9):4-11
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确立了教师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有力支撑了我国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发展方向,以教师教育优先发展为建设战略取向,以开放协同联动为改革重中之重,以完善政策体系为关键制度保障,以数智赋能模式为改革重要变量。对照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任务,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还需要在坚持教师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优化调整师范院校战略布局、支持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制度完善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师教育数字化升级、加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1.
地方职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历经三十年的发展,不仅发挥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服务的高校办学功能,而且在整合地方教育资源,提升地方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方面也功不可没。总结与回顾地方职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必须关注其并校重组及优化配置区域教育资源的贡献,以利人们能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职业大学的历史价值,更多地吸取职业大学的办学经验,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遇华仁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3):58-59,64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特点,并以此为背景确定自己办学的特色、目标、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以及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从社会系统层面、教育系统层面、学校系统层面去把握定位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途径,做到科学定位。黑龙江科技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学校,以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学科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论终身教育视野下地方院校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文章主要阐述了地方院校在构建地方终身教育体系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地方院校要紧密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不断加强地方科研项目开发与管理,开发区域特色的终身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结合,重新调配教育资源,不断拓展网络信息化能力,开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师范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既有大学毕业生从业竞争机制的严峻挑战 ,又有基础教育深刻变革对师范教育的新要求 ,师范院校必须发挥专业优势 ,造就时代需要的优秀教师人才。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突出师范技能的专业教育 ,优化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 ,做到提高整体素质与强化专业基础相结合 ,拓宽专业口径与适应中学教育相结合 ,开拓专业新领域与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突出师范特色与面向基础教育相结合。高等师范院校要着眼于未来 ,努力增强师范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合理使用师范教育资源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既出人才 ,又出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政涛 《教育研究》2012,(3):4-11,34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一把教育的尺度来衡量,并以此作为判断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标尺之一。教育尺度的引入将改变研究思路,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研究问题,拓展研究视野;改变研究立场,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的教育学立场。"教育尺度"视域中的"教育基础"涉及人口、教育机构、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以及政府领导与管理教育事业的方式等。"在中国"研究"教育基础"更能凸显"中国自觉",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尺度的形成与运用提供"中国参照系"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evolution of inequalities in access to tertiary education in the Czech Republic since 1989. Following the 'velvet revolution' in 1989, the demand for both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with a secondary school diploma)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has grown considerably. The opening hypothesis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in the Czech Republic since 1989 resulting from the unequal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ectors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author starts with the findings of Gerber and Hout (1995) and Gerber (2000), that the pressure caused by an excess of applicants between these two levels of education disadvantages the lower social strata.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author model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origin on the likelihood of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from secondary school to post-secondary school in the period 1948-99. The hypothesis of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social origin on success i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post-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1990s was not, however, confirmed. On the contrary, the trend after 1989 testifies rather to a decrease in inequalities in access to post-secondary education|spagf|ro|epagf|.  相似文献   

17.
办好地方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德州学院为例,论述了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基础教育是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发展地方高等院校,对促进当地经济、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当地经济、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又为地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进行专业的调整和观念的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功能认知贯彻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造成西部基础教育投资不足。为保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重新定位教育功能,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国家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制定新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加强创业教育应当从义务教育的小学、中学阶段开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发掘地方文化教育比较优势资源。开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课程体系是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The increased demand for secondary schooling, which took place in New Zealand in the years after 1924, had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the Catholic educational mission. No longer was it sufficient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elementary system of education that transmitted a ‘simple faith to a simple people’, and a secondary schooling for the educational advancement and social mobility of the select few. Just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need to protect the faith of the growing number of pupils going on to secondary school, the expanded educational mission was also grounded in a new Catholic identity as ‘moral’ patriotic citizens committed to Catholic family values and successful participation in New Zealand society.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s offered a utilitarian secondary education, which focussed on success in state‐mandated examinations, to the children of parents ambitious for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success in the world. Nevertheless, there were tensions in a Catholic educational mission that worked for th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advancement of Catholic pupils while aiming for their ultimate salv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Catholic religious and cultural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