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塞林格是一次令我着迷的阅读旅程,小说作为解密生活的手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尽管他只是一个生活谜语的制造者,但他让我们觉得这样的小说对我们是如此重要。或许时间会证明,《麦田里的守望者》给塞林格带来了巨大声誉,而真正让他不朽的则是他的《九故事》等这些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阅读塞林格是一次令我着迷的阅读旅程,小说作为解密生活的手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尽管他只是一个生活谜语的制造者,但他让我们觉得这样的小说对我们是如此重要。或许时间会证明,《麦田里的守望者》给塞林格带来了巨大声誉,而真正让他不朽的则是他的《九故事》等这些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上)》2010,(5):160-160
日前,塞林格作品中译本策划方之一99网上书城负责人士透露,塞林格经典短篇小说集《九故事》英汉双语版将于近日推出。该书是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一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7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美国文学大师塞林格今年1月28日辞世。他生前公开出版的4部作品已在中国内地全部推出中文版。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99网上书城推出其中3部:经典短篇小说集《九故事》,  相似文献   

4.
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享年91岁。他告诉了世界谁是垮掉的一代,谁是叛逆的英雄。在日本,因为村上春树是他最狂热的阅读者,不仅在2003年藿新翻译了这部原著小说,而且还跟入合著《塞林格战记》,把字里行间的原始感受说得非常透彻,成为解读塞林格作品的一大经典。  相似文献   

5.
文章用生态批评文艺理论分析“大自然”这一形象在美国小说家J.D.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中的体现。并借用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塞林格将主人公霍耳顿刻画为他的精神肖像,通过剖析霍耳顿在现代社会生态失衡,精神危机的大环境下苦苦追求纯净真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揭示出塞林格的生态情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了美国小说家John Cheever的著名短篇小说《巨型收音机》里人物的性格和道德的堕落过程,认为这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7.
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享年91岁.他告诉了世界谁是垮掉的一代,谁是叛逆的英雄.在日本,因为村上春树是他最狂热的阅读者,不仅在2003年重新翻译了这部原著小说,而且还跟人合著<塞林格战记>,把字里行间的原始感受说得非常透彻,成为解读塞林格作品的一大经典.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中描绘了美国南方在内战后被资本主义势力击败的衰落史,以及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各种人物与命运抗争,最终却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堕落与死亡的悲惨结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很好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笔者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进而深入阐释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和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塞林格发表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英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霍尔顿对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厌恶之极,觉得自己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从而无处可归,因此他渴望探寻一个恒久的纯真的儿童世界,并且渴望寻找自我.但他的探寻一个违背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另一个又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所以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27日,传奇"遁世"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塞林格一直是一个谜。他大半生都以一个遁世者的形象游离于公众视野。他被认为是美国"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却在成名后几乎不与外界接触,终日生活在一座栅栏围起的山顶小屋中。也许正因为此,这种隐居的状态愈发激起了公众的好奇之心。在他的后半生中,曾有无数的记者、渴慕者、出版商前往他生活的小镇,企图能够窥其一面,却最终止步  相似文献   

12.
塞林格和苏童作为书写“成长小说”的大家,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少年形象。塞林格开风气之先并对苏童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后来者.苏童在少年成长背景、人物个性打造上和塞林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塞林格“成长小说”的少年视角叙事和语言风格也影响了苏童的写作.苏童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独特认知在这些方面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因此,苏童对塞林格既有借鉴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13.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文章应用叙事层理论和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技巧,他应用了三层叙事技巧,并巧妙运用了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象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杰出的美国作家。在其著名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他运用大量的象征描写束引导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深意。这篇论文试着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并探讨人物的性格思想。  相似文献   

15.
鲁迅写小说提倡“白描”,主张象中国旧戏和花纸上没有背景的方法,他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其实,鲁迅并不排斥环境的创造,排斥的只是那些繁冗的“唠叨”,那些离开人物、主题的表现的“环境描写”。事实上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很注意人物赖以植根的现实生活土壤,他往往在刻划人物、叙述故事的时候,就同时揭示了形成性格和情节的环境,并不给人“陪衬拖带”的感觉。认真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因素,是掌握其思想、艺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团聚》的“会话含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小说家约翰·奇弗在其短篇小说《团聚》中成功运用了对话来塑造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用“会话含义”理论进行分析,解读小说主人公屡次违反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所传达出的隐含意义,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7.
杨梅 《考试周刊》2007,(37):127-128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享有盛誉、影响深远的现代作家,他在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中向我们展示了一群社会畸人的悲剧命运。本文以其中的一篇小说《母亲》为范本,阐述了造成畸人悲剧的两大主要因素:社会环境及人物自身的性格缺陷。  相似文献   

18.
杰罗姆·戴维·塞林格(J.D.Salinger)(1919—)以他至今为止唯一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15年)闻名于美国当代文坛,被誉为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塞林格这位犹太籍作家有着与主人公相似的少年生活及成名后神秘传奇的遁世生活引人注目,更主要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的美国青年,……三十年来,美国历年的一批批中学生、大学生没有一个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究塞林格以非浩翰巨制的小说而走红美国名闻国际,甚至成为美国许多学校的必读物,自有其新颖独特之外,本文试就这部小说的思想、艺术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于作家塞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19年,1940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出版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音》。这之前发表的20多个中短篇小说已使他小有名气,长篇小说的出版更使他的声誉与日  相似文献   

20.
一、几个基本的审美范畴 1、“扁平人物”和”园整人物”。 小说吸引我们主要是因为它写人。小说中的人我们称之为人物。在短篇小说中人物类型是内容的基本要素。 E·M·福斯特说短篇小说里的人物是“扁平”的而不是“圆整”的,因为他们是按明确规定的性格来描绘的。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作家能用几千字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