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逐步禁运、对华物资援助的分析,认为:美国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态度有从软弱到强硬的发展过程,但并不存在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支援中国的抗战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以及援助规模、援助作用等,国内许多学者已有较多论述。本文就苏联对中国抗战具体的援助行动,来探讨苏联援华政策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殂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都对国民政府提供了援助,但两次援助的性质与结果截然不同。借助于对战后(二战之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分析,通过中美外交的一个侧面,即蒲立德1947年的非正式访华,对蒲立德的访华结果和访华影响进行分析,来达到对当时"美援"问题的再探究,同时实现对蒲立德及其事件的专题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政府曾以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了多次易货借款,给了中国抗战以很大的支援。这笔援华借款总额到底是多少?我国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史学界不少人持“四亿五千万美元”的说法。如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稿》、徐元冬等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黄元起主编《中国现代史》、龚古今、唐培吉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稿》等书。其根据很可能是彭明的《中苏友谊史》,因为彭明在这部书中列举了五次借款数字:1938年的两次共一亿美元,1939年为一亿五千美元,另两次是在1940年7月和12月,分别为一亿五千万美元和五千万美元,总和为四亿五千万美元。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为遏制苏联和亚洲共产主义在全球扩张,在战后日本赔偿问题上,经历了从最初的敌对转为扶植,发生了从“保证日本不再威胁美国”到“要将日本纳入亲美的太平洋地区体系中去,成为追随美国政策的值得信赖的盟国”的根本性转变,以致于日本赔偿中途夭折。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并进而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华政策的直接归宿。在其后长达8年的中日全面对抗期间,日本的侵华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两面政策,即既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一面,又有与日妥协反共反人民的一面。这种两面政策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始终,只是其重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演变。明确这一问题,便能较正确地把握国共两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军队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蒋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10.
珍珠港事件之后中美两国结盟,固然是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所致,但美国院外援华集团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在美有意推动院外游说以争取美国援助.国民政府的"院外游说"与美国社会内部同情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社会运动结合,形成了最初的美国"院外援华集团".院外援华集团的活动,推动了美国对华援助由言论到行动,从经济援助发展到军事援助.但院外援华集团在美国对华援助决策上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作用是辅助性的.  相似文献   

11.
2 0世纪 30年代 ,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 ,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 ,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 ,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 ,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对美国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形势,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但由于它在这一地区实力和利益有限,这些反应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出,美国对日行动的底线是不突破和平的、外交的框架,美国对华实行的是不诉诸武力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4.
王和杰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64-65,73
本文主要概论抗战八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分三部分:第一,从“中立政策”转向援华抗日主要论述政策转向后的援华事实.第二,从援华抗日到“扶蒋反共”,主要论述加大援华力度及如何转向“扶蒋反共”政策.第三,历史感悟,主要浅谈以史鉴今功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场斗争主要是围绕美国对日经济政策展开,而此时期美国的对日经济政策及其演变对当时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种经济政策及其演变,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美日关系,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当时中国抗日的国际环境,并可为我们从一个主要侧面揭示美日两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的。  相似文献   

16.
1949年通过的NSC48/1等一系列文件反映了杜鲁门政府对日占领政策的战略转变。这一转变对美国的对韩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开始从朝鲜半岛进行战略收缩,对朝鲜的援助也开始以经济援助为主。  相似文献   

17.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中苏日三角关系的演变孙其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远东国际关系中,中国、苏联和日本的三角关系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曾对战争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深入探讨中苏日三角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对此,本文拟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了从不干涉到援中抗日,最后到有条件参战的政策,其政策具有两重性,其一系列作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原则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19.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了从不干涉到援中抗日,最后到有条件参战的政策,其政策具有两重性,其一系列作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原则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志愿航空队赴华参战,与中国军民一道,逐渐夺回中国制空权.军民乃胜利之本,是飞虎队成功之秘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