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意义]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更多公众由线下转向在线医疗社区进行日常问诊咨询与健康管理等。通过分析在线医疗社区医生知识贡献行为动因,以期为在线医疗社区专业用户健康信息服务优化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好大夫在线为例,通过二手数据抓取,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将结构资本(用户中心度)、认知资本(领域专业度)、关系资本(人际互惠)、个人动机(用户声誉)进行在线医疗社区内的情景化,以厘清医生知识贡献行为动因。[结果/结论]对于结构资本,用户中心度未能显著影响医生知识贡献行为;对于认知资本与个人动机,领域专业度与用户声誉既会正面影响也会负面影响医生知识贡献行为,取决于医生具体的知识贡献行为类型;对于关系资本,人际互惠是解释医生知识贡献行为的关键动因;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与个人动机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医生知识贡献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探究老年人消极使用在线健康信息服务的形成机制,为在线健康平台的运营和管理实践者提供参考建议。[方法/过程] 采用"感知-情感-行为意愿"范式,结合认知负荷理论与感知价值理论,探究在线健康平台老年用户的焦虑情绪及回避、退出行为的发生机理,解释老年人感知情感、情绪体现与消极行为结果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成本、信息过载、服务过载对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焦虑情绪引起老年人产生回避、退出的消极使用行为意愿,而感知风险与系统过载对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探究信息疫情背景下健康谣言分享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为危机情境下健康谣言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在S-O-R与ELM整合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信息疫情背景下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解释信息刺激驱动用户感知进而影响分享意愿的双重加工路径,利用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个人涉入度负向影响健康谣言感知信任,来源可信度正向影响健康信息焦虑和健康谣言感知信任,用户感知正向影响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并在模型中起中介作用。电子健康素养在个人涉入度、健康信息焦虑与感知信任之间都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来源可信度触发的外围路径对健康谣言分享意愿的影响更大,信息疫情背景下人们更依赖于非深度思考的信息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在线信息搜寻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既有文献对在线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因素认定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各影响因素的整体效应值,可为深入理解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提供系统性参考。[方法/过程] 选择影响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的8个前因变量、5个调节变量,纳入104篇研究文献的178个独立效应值进行元分析。[结果/结论] 感知风险(r=0.166)、自我效能(r=0.309)、感知有用性(r=0.509)、感知易用性(r=0.384)、信源可信度(r=0.441)、信息质量(r=0.466)、信息素养(r=0.389)以及焦虑情绪(r=0.244)对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搜寻渠道、搜寻场景、受教育程度、身份类别和社会文化会对上述8个变量与在线信息搜寻意愿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意义]针对在线问诊平台中医生推荐满意度较低的问题,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用户认知相结合以提升医生推荐系统的效果,有助于优化在线问诊平台的用户体验。[方法 /过程]首先,基于1 500名医生的基本信息和78万余条用户提问,对比TF-IDF、Doc2Vec和Word2Vec三种词向量模型的医生推荐效果,以最优模型构建医生推荐系统原型;然后,通过用户实验和访谈获取用户使用该系统的行为数据,深入挖掘在线问诊平台医生推荐情境中的用户认知与意义构建过程;最后,从用户角度提出模型优化思路,实现原型系统的改进。[结果/结论 ]基于Word2Vec词向量模型的医生推荐效果最优,前10位医生候选集中88%的医生有能力回答用户问题;用户实验结果显示,科室信息与医生专业极大影响用户选择,医生曾回答过的相似问题是用户的重要参考信息;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并实现建立科室预测分类器以及为健康医学关键词赋予较高权重的两种模型优化思路,并通过匹配度指数对医生推荐结果进行优化排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提高医生推荐系统的准确度,证明用户认知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在线知识付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持续为知识付费的用户比例却在不断降低,严重制约了在线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故研究持续在线知识付费影响因素对知识付费平台的存续意义重大。[方法/过程] 基于持续理论,构建用户持续在线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收集的样本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持续付费意愿、知觉行为控制均正向显著影响持续付费行为;免费意识在满意度、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付费意愿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同时负向显著影响持续付费意愿;主观规范、满意度与感知有用性、行为态度均正向显著影响持续付费意愿;主观规范受到人际影响与外部影响的正向显著影响;期望确认分别正向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识别和分析影响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促进在线医疗社区的知识贡献行为和提升在线医疗社区活跃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因素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所有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进行排序,识别影响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原因度因素主要有患者的自我效能、国家对在线医疗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社区平台的易用性,中心度因素主要有医生提升医疗效率需求、患者对社区的感知一致性,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促进知识贡献行为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结合目前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的社会背景,探究我国老年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的行为机理,丰富当前老年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引导老年用户有效搜寻健康信息,优化健康信息服务部门工作。[方法/过程]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收集24位老年用户的在线健康信息搜寻经历,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出老年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内外5个影响因素,构建老年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最终得到网络环境因素、个体特征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移动终端客观因素和个体认知因素是影响老年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关键因素,深入阐释各因素与搜寻行为间的作用机理。并根据理论模型,对政府、医疗机构、APP类软件等健康信息提供方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在线医疗社区健康焦虑用户画像,以探究健康焦虑用户情感及其他特征表现,为在线医疗平台管理健康焦虑用户及加强在线医疗社区建设提供指导。[方法/过程]首先,依据现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在线医疗社区健康焦虑用户实际数据特征建立用户画像标签体系。其次,根据标签体系对情感、主题、信息行为标签进行技术加工,得到标签属性并建立用户画像概念模型。最后,通过K-means聚类方法得到4个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用户画像群体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根据用户画像标签特征,将在线医疗社区健康焦虑用户依据情感划分为恐惧型、愤怒型、抑郁型、厌恶型4类,针对每个类型用户画像的显著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为在线医疗社区中健康焦虑现象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用户画像标签类型解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对公众的医疗健康信息源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不仅有助于为国内医疗健康信息资源建设提供针对性依据,也有助于对公众的医疗健康信息获取提供高效服务。[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38名普通个体的医疗健康信息源选择行为的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及理论模型构建4个阶段。[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个体的医疗健康信息源选择行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状态-动机因素、感知质量因素、关系结构因素以及信息源运行水平因素,最终构建了一个综合的个体医疗健康信息源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健康谣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在线健康谣言进行辟谣,探索影响辟谣效果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方法/过程]研究采用2(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3(信息来源:质量来源vs.数量来源vs.对照组)、3(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vs.对照组)×2(话题卷入度:高话题卷入度vs.低话题卷入度)的组间实验设计,从信息框架、信息来源、话题卷入度3个方面探索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均正向影响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且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大于叙事信息;数量来源与质量来源对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质量来源的效应大于数量来源;信息来源显著调节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当信源是数量来源时,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当信源是质量来源时,非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研究还发现在高话题卷入度组中,非叙事信息组对辟谣效果的影响显著高于叙事信息组,但在低话题卷入度组中,叙事信息和非叙事信息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医疗众筹项目常使用包含了社会规范相关的标语来呼吁人们进行捐赠,但是浏览者会出现信息回避现象。因此,需要探究社会规范的存在是否会对个体的信息回避意愿造成影响以及其可能的心理机制。[方法/过程]引入“认知—情感—意动”框架为研究模型基础,将社会规范(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作为自变量,疲劳、焦虑和内疚作为中介变量,信息回避意愿作为因变量,设计组间实验并进行假设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疲劳和焦虑会增加个体的信息回避意愿,而内疚会减轻个体的信息回避意愿。社会规范会刺激个体产生情感,但不同的社会规范刺激个体产生的情感存在差异。其中,描述性规范更能引起个体的疲劳和焦虑;而命令性规范更能引起个体的内疚。研究结论加深了对信息回避行为的理解,丰富了有关医疗众筹研究的文献,也在实践中为医疗众筹平台和求助者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社会规范使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多项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人们时常会高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能力,这将导致个体不会主动去学习和提高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个体的发展。调查并分析当代大学生自我感知的信息素养能力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了解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认知误区和偏差,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提供创新思路。[方法/过程]采用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试(Information Literacy Test,ILT)和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量表(Information Literacy Self-Efficacy Scale, ILSES)作为评估实际信息素养能力和自我感知信息素养能力的工具,调查武汉地区3所高校共1 028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与实际信息能力。[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73.15%大一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处于熟练以下水平,总体上大部分学生都高估了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平均高估9.26%。随着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的提高,ILT测试成绩也在提高,两者之间的差异也随之增加。同时大一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存在邓宁—克鲁格效应:信息素养能力低的个体明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能力高的个体则低估了自己的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从用户视角分析图书馆帮助民众有效消减信息搜寻焦虑的作用机理,自下而上地评估图书馆在信息社会化进程中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成效。[方法/过程]通过对708位图书馆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个体特征、图书馆使用行为、图书馆使用体验和信息搜寻焦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个体的教育、经济差异通过中介变量对信息搜寻焦虑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教育水平较低、经济收入较高的两组群体焦虑感更强;图书馆使用体验越好,越有助于消减用户日常信息搜寻活动中产生的焦虑感;图书馆使用行为对信息搜寻焦虑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对其子维度认知能力障碍与信息利用障碍存在间接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线医疗社区患者择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意义]在线医疗社区作为新型医患互动的医疗服务平台,其中的咨询服务是社区吸引用户的重要功能,而付费咨询也是社区赢利的关键模块。了解付费咨询时患者择医行为的信息需求与影响因素,能够更好地改善医生的服务、提升社区活力。[方法/过程]基于消费者信任理论和消费者感知理论,同时考虑在线社区的研究背景,创新地加入价格和从众心理的作用,建立在线医疗社区患者择医行为的影响模型,并以好大夫在线为例,爬取网站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验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结果/结论]实证分析证实医生的线下声誉、线上口碑、服务质量、贡献价值、热度以及价格等因素对患者择医行为的影响,且患者线上择医行为也表现出与传统线下择医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医生改进服务和平台社区促活增收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是基于人际关系协作的日常信息实践模式,基于经典理论探究该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该信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和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影响因素模型,提出12个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收集475份有效数据,使用SmartPL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同理心、信息支持意愿、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收益正向影响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感知障碍负向影响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感知易感性和自我效能对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没有直接相关关系。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同理心对感知易感性与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同理心对感知严重性与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的关系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信息支持意愿对自我效能与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激励、管理和干预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付费意愿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意义]探索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用户在虚拟社区中的知识付费行为,帮助内容创作者和虚拟平台运营商洞悉用户需求,为提高知识服务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对虚拟社区用户知识付费行为进行研究,构建知识付费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影响用户知识付费的关键因素及其机理;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321份有效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数据。[结果/结论]虚拟社区用户的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其付费意愿;感知利得(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感知利失(感知风险、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感知价值,且感知价值在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对用户付费意愿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口碑负向调节感知价值对付费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移动医疗场景下的隐私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其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效果的研究不仅可以激发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意愿、提高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且有利于移动医疗的普及和应用。[方法/过程] 尝试从便于用户阅读和理解的视角出发,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通过虚拟实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阅读不同形式的隐私政策时的主观认知负荷和客观成绩进行测量,并基于此研究信息表征对移动医疗APP隐私政策阅读效果的影响。[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图示型隐私政策可有效地降低视觉型用户的主观认知负荷,且与文本型隐私政策相比,图示型隐私政策兼顾可读性和理解性,可显著提高用户阅读后的客观成绩。  相似文献   

19.
张敏  刘雪瑞  张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5):122-131
[目的/意义]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求助行为实证研究是用户在线健康信息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展开深入分析可推动在线健康信息服务的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方法/过程]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获取代表性研究文献,并通过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来梳理国内外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求助行为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已有研究已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领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求助事项、求助者因素)、外部因素(信息环境、社会环境、施助者因素)、中介因素(求助需求、认知性因素)和调节因素(人口统计因素)4个部分。重视研究基础、挖掘影响因素、关注结果变量、推动数据驱动等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调查健康焦虑人群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的水平与特征,探讨健康焦虑对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方法/过程]2021年1月30日至2月12日,通过方便抽样向长沙市居民发放788份匿名问卷,使用躯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PHQ-15)、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量表(OHIB)、无法容忍不确定性量表(IUS)和健康焦虑量表(SHAI)等收集用户信息,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99份,回收率为88.7%。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验证。[结果/结论]本研究中(1)健康焦虑用户的SHAI得分为22.94±6.99分,搜索行为得分为3.25±0.80分。(2)健康焦虑用户OHIB得分与HA总得分及患病可能性、负面结果维度得分(r=0.117-0.184,P<0.05)存在正相关关系。(3)健康焦虑在搜索行为(搜索情景、动机、频率、搜索信息类型、搜索疾病类型、搜索平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IU在健康焦虑与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1)不同健康焦虑水平的搜索行为偏好不同,健康焦虑水平越高的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