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新课程改革强调从"以人为本"出发,而席勒曾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向低龄化迅速发展。教育游戏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要求,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如今教育游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所认可,并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教育游戏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思考,发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  相似文献   

2.
《少年儿童研究》2013,(1):55-55
德国诗人席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能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才是完全的人。” 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会议上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提出:要注意为中学生设计一些碎片化、短时间的游戏活动,既开展团的活动,又缓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认为:运动包括游戏是青少年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哲学家席勒告诉我们“只有当人是完全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人只有在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可见.对人来说.游戏是多么重要!正常人没有不喜爱游戏的.不仅是儿童.也包括成人。但在目前,教育中引入了电子游戏后.竞有那么多的人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4.
席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游戏不仅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深入认识到教育游戏的重要意义,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游戏完美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中。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几则游戏教学案例,探讨了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相关建议如下:创设最佳游戏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创新游戏教育内容,科学设计教育活动;渗透情感教育目标,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游戏与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求知.通过有趣的游戏.他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和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中,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充实。道德教育,应通过开展具有游戏因素的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与游戏有机融为一体,让  相似文献   

6.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1]游戏与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求知,通过有趣的游戏,他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和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中,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充实.道德教育,应通过开展具有游戏因素的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与游戏有机融为一体,让儿童在游戏的自由王国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喜悦的享受.因此,道德教育如能在"玩"上下功夫,使学生了解"玩",学会"玩",能在"玩"中寻趣,"玩"中求知,"玩"中发展,则可以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这样的道德教育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8.
覃坚 《新疆教育》2012,(16):51-52
游戏对小学生来说,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另外,游戏在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游戏就是其中一种含有数学内容的游戏。在数学游戏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著名的教育家席勒说得好:“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那么,数学游戏究竟能促进学生哪些心理功能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过:一个人,不知道玩,那是有点傻;一个人,不知道怎么玩,那是有点笨.德国诗人希勒也曾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是一位重要的美学家,他自称研读康德花了十年时间,而他之后的美学大师黑格尔,马克思又对席勒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借鉴.本文对席勒的美学思想结晶--"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命题的审美人类学进行了分析,以使席勒美学思想的结晶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1.
<正>编写过《中学生校园游戏100例》的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能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才是完全的人。"此刻,你心中有一些小窃喜,下次再也不用担心妈妈骂我打游戏了!错!游戏,不仅仅是沉迷于电脑或者手机里的那些升级打怪,更是成长中每次遭遇坎坷时的机智应对。当你把人生看作一场游戏,把学习看作一场游戏,把困难看作一场游戏,那么,还有什么可怕的,带着轻松愉悦的心,闯关去吧!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贯穿席勒美学思想始终的概念。席勒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认为其来源于人的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并希望借助希腊文明来回复人的完整性。席勒认为只有通过审美,人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自由,他提出"美育"理念,呼唤"游戏冲动",极力推崇艺术的教化作用。但席勒仍未跳脱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窠臼,过分推崇由理性法则决定的意志,远离了人真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席勒"游戏说"虽然源于康德,但是两者具有不同的问题视域。康德重在对艺术本质的揭示,而席勒所关注的是人在"现代境遇"中的生存状况,其"游戏说"应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感性生存观。由于席勒的审美理想仍是要求在理性主义框架内完成的,因而其"游戏说"也就具有了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席勒美学思想是以审美为手段最终实现人性的完满,人的自由。他推崇古希腊社会是因为古希腊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他谴责现代科技的片面发展对人性的破坏,认为只有美才能恢复人性的完满。席勒注意到人的自由自主对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他追求美的理想,强调审美心境对人的净化提升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待后现代文化转向,重建艺术的教化救赎功能,席勒的美育思想对人们有着启迪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席勒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他前期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文评,都具有激进倾向,只是在一些论文中体现出了些许的保守主义倾向.生活史决定思想史,"在奴隶培训所的日子"对他的保守主义倾向影响深远,青年时期的席勒接触的卢梭的著作给他触动很大.席勒以他独有的国家观念和人性观念,为拯救水深火热的德意志开出了一剂疗方.  相似文献   

16.
<正>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说:"游戏就是自由的代名词;只有当人完全自由时,人才是一个完全的人。"这与处于幼儿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十分契合的,在幼儿园的任何活动都是以在游戏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我们在组织幼儿的绘画活动过程中,也应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绘画。由于大班幼儿已达到绘画热情的高峰期,他们想象力丰富,在绘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强。我们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加强其自我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席勒(Schiller,1859——1905),是西方一度盛行的“游戏说”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是:审美活动是游戏冲动的对象,人类通过审美活动才能促使感性与理性、主观和客观、内容与形式在人身上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达到自由的境地。同时,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是人“精力过剩”的产物,当这种游戏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就成为审美的游戏。在审美的游戏中,人完全摆脱了实用的束缚,即社会功利目的束缚,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席勒是德国浪漫派的著名美学家,他思想中对于"人性分裂"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一系列美学理论的提出.他认为,"人性分裂"是由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成的,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相近之处.席勒解决"人性分裂"的方法是通过美的教育,但是,这只是他在意识领域内理想化了的革命而已.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从人类学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审美游戏的思想。他认为,游戏可以解决文明和人性的冲突,审美游戏可以使人性完整。席勒的审美游戏思想实现了游戏研究的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席勒的思想启示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游戏根植于儿童的天性;从游戏、美和人性的内在联系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儿童游戏是能体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审美游戏。  相似文献   

20.
席勒美学思想中关于崇高的论述内容丰富,这位诗化的哲学家由于钻研历史与哲学而深受康德的影响.席勒在论述中加入了个体体验从而使其崇高美学思想带有自传性,同时席勒看到了偶然性的世界、将来异化的人以及上帝的隐去,于是其崇高论就具有了现代性色彩.席勒的崇高美学思想与启蒙理性之间形成对话关系,对构建现代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