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江 《西部素质教育》2019,(11):101-102,106
文章首先指出了大众的观念误区:“营利性”高校=企业,然后提出了民办高校“先发展后规范”的设计路径,最后提出了民办高校现实发展的依赖路径,包括长期受“非营利性”办学理念影响;“以学养学”滚动发展模式形成的资产积累已成为总资产的主体;政府逐年加大对“非营利性”高校的资助力度;民办高校混合所有制投资办学的融资选择。  相似文献   

2.
3.
4.
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政策既明确了民办高校不同的发展路径,也体现了国家对民办高校办学定位的期待。本文以民办教育分类改革为背景,从机遇与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分类管理政策给民办高校发展带来的影响,认为民办高校应该坚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在审慎选择自身办学类型与发展方式的同时结合实际,从资源利用、师资建设、专业改革、课程设置等四个方面来探寻适合自身健康发展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明晰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探究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标准,政府分类管理遵循的秩序,并根据浙江温州地区经验探求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渠道是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重要原因。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形成了以学杂费、政府投入、投资回报和附属产业收入、社会捐赠和合同、销售与服务收入等为渠道的多元化经费筹资体系。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收入尚属于单一式的筹资模式,学费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举办方投入、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科研及服务收入的比例较低。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应赋予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学费定价权,增加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吸引举办方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投入和鼓励社会捐赠。  相似文献   

7.
8.
我国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已成定局,而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尤其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构建与民办高校相适应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时代的要求。从分类角度出发,分别构建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不仅是我国民办高校不同类型的现实需要,科学的分类管理也有助于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从而使民办高校吸纳更多的民间教育资本,还有助于政府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而使民办高等教育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争论伴随着我国民办高校成长的全过程.我国民办高校因其法律界定与现实界定的不一致、公益性法人性质与合理回报要求权的自相矛盾、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未得到合乎法理的界定等原因,而产生了营利性与非营利的法律冲突,这导致相互"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蔓延.沿着我国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化的实践轨迹,分类界定民办高校法人性质、分类界定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资助与扶持义务,不仅有助于民办高校的分类调整与规范,而且有助于我国高校类别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意化以后,各地政府对民办教育给予了公共财政扶持。但因缺失了与之相对应的公共财政安全保障与监管体系,使财政扶持面临各种问题。因此必须从公共组织利益出发,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相互监督、交叉立体式监管体系。同时注意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即保证民办大学自主办学的原则,坚持学校为主,合作监督原则,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健全的约束机制是现代社会组织治理的需要,也是促进民办高校公益办学、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我国民办高校运作的现实看,内外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失效具有普遍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甚至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瓶颈。应以健全董事会制度和监事会制度为着力点,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民办高校内部约束;政府应基于教育公益性的理念,加强监管力量,明晰监管方向,健全监管方式,提升政府监管的有效性;积极培育和健全民办教育中介组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民办高校社会监督,促使其"公益性价值"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民办学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调研分析了民办学校实施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时机、理由、适用的教育领域以及推行分类管理后学校的选择、学校资产归属等问题,提出应结合我国民办教育实际,将民办学校划分为营利性民办学校、非营利性不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非营利性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三种,并实施相应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化解民办教育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对民办学校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创新改革。但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管理制度设置不应该迫使社会资金只能在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之间选择。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不能完全将其等同于企业.将其纳入企业范畴管理不仅有违于事理.也有悖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而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不能将出资办学人的出资等同于捐资.出资不意味着出资者必须放弃其出资所有权.或其对学校资产应享有的权利。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挟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是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政支持呈现出不同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形势下,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财政支持需重点处理好"高校需求与财政供给、标准公平与效益优先、财政支持与财务监管"这三对重要关系,并在支持制度、支持主体、支持方式、支持力度、监管方式等方面实现创新和转变。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始终处于营利性私益目标与教育性公益目标冲突的状态下运营,虽然,国家将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但由于其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没有进行分类规定,致使治理程序中仍然存在目标失范可能。为此,在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的同时,还应在立法上对其治理结构进行分类引导规定。非营利民办高校主要采取利益相关者共治模式,营利性民办高校主要采取"类"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或"双法人治理模式",进而促使民办高校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达致不同类别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容时,相当多的地区将视线放在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区分上,希望以此来推进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借鉴理论成果与实践的经验,本文认为应遵循稳步推进、尊重选择、既往不咎、鼓励公益、坚持改革、和谐发展等原则来进行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8.
19.
民办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性相关者组织,受举办者、教师、学生、家长、政府、企业等诸多内外部组织或个人的共同制约.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管理是举办者、教师、学生、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各自利益诉求的综合结果.要从法律上许可和规范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学生公平发展的权利,提高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2017年以来,伴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及国家指导意见的贯彻,各地政府积极出台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民办高校迎来了分类登记、差别化管理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分类管理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各地民办高校对分类管理的政策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对分类管理的具体思路、举措、方式及保障机制的认识不够明确,分类管理总体进程缓慢。在新形势下,加强民办高校的主体意识,转变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完善并优化国家、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三位一体的顶层政策设计,是加速分类管理步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