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用简易气压计简介张俊玲,张艺芳在初二物理“大气压的测定”一节中介绍了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原理。托里拆利实验虽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又为测量大气压提供了一种方法。但它在教学演示中存在着两个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一、托里拆利实验的缺点1.托里拆利管又细又长,...  相似文献   

2.
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周培付⒇(湖北省浠水县汤铺中学436208)托里拆利实验能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又能准确地测出大气压强的数值,教学中理解并做好这个著名实验,很有必要.学生能否理解大气压强的值就等于玻璃管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的值和教师安...  相似文献   

3.
“大气压测定”一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液体压强的公式、连通器、大气压强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证明,本节教材若按课文的论述进行教学,学生普遍对大气压测定的原理感到比较抽象、难理解。所以,在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之前,教师可补充演示以下二个辅助实验,(作为过渡性实验)以帮助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一、取两端开口的U形玻璃管一支(可用压强计玻璃管),在管内注入约一半红水,静止时,左右管液面一定相平(如图1)。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即能回答:同种液体  相似文献   

4.
对大气压强一课的处理,历来都是由马德堡半球实验、纸片托水实验、皮碗实验等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然后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这样的讲课顺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但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对大气压约能支持760 mm高水银柱、约能支持10 m高水柱的理解不够透彻.如果按科学家认识大气压的历史过程讲授此课,可以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如何做好托里拆利实验通城县双龙乡中学吴忠甫(436131)托里拆利实验不仅能进一步证实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压的值。因此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必须想法做好。下面谈谈做好托里拆利实验的要点及注意事项。一、实验过程1.用漏斗...  相似文献   

6.
顾江鸿 《物理教师》2002,23(12):40-42
由于在教学中,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真空、大气压等是分散在不同章节里进行教学的,我们很少知道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以真空的探索为线索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憎恶真空”、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真空、大气压等之间的历史联系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除了考虑水银上方是否存在“托里拆利真空”外,还要考虑玻璃管的选择。下面笔者仅就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强的系统误差作一点分析。设用密度为ρ的水银,内径为d的玻璃毛细管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得水银柱高为h。一般我们把实验结果表示为: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高为h的水银柱液体的压强值。即:p_0=p_h=ρgh. (1) 如图所示,由于毛细管中水银蒸发将引起附加压强△p,同  相似文献   

8.
托里拆利实验测定了大气压的数值.但我认为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上面并不是真空。  相似文献   

9.
托里拆利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位准确地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至今仍是测定大气压值的有效方法.托里拆利是怎样设想出他的著名实验的?又是怎样确定大气压的数值的呢?  相似文献   

10.
托里拆利实验是初中物理“大气压”教学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演示实验。该实验不但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测出大气压的数值(出于水银有毒性的安全考虑,现在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多用学生观看录像来代替了)。然而,在历次的托里拆利实验演示(或看录像)之后,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实验不理解,主要是弄不清楚玻璃管中76 cm高水银柱的压强,为什么会等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即便教师费尽口舌,从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变化的角度去分析,也仍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达到似懂非懂的地步。这很可能与大气压比较抽象有关,对于空气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大气压强我们又感觉不到,不像人在水中能感觉到水压强的存在。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讲,大气压强是非常抽象的。为此,笔者尝试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如同用水流作比来讲解电流、用水压作比来讲述电压一样-用液体内部的压强作比来讲解大气压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地球上,由于有大气层(图1)的存在,地面上的大气压就“无处不在”。可是人们却感觉不到大气压。因此,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图2左)用实验才揭示了这一客观存在。在托里拆利实验(图2右)中,玻璃管水银柱上方是真空。管内的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着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测定大气压的托里拆利实验十分重要,而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规范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容易形成定势。在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时,常会因定势障碍产生失误。今举三例分析之。 [例1]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图1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则大气压值为 [失误剖析]由于学生熟记标准大气压值,形成了  相似文献   

13.
托里拆利实验是中学物理非常重要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不但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可以精确测出大气压的数值。一、改进的必要性传统的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既简单,又经典。说它简单,是因为该实验装置的"主  相似文献   

14.
教材:人教版物理第一册课型:大气压测量探究课一、课程浅析“大气压的测量”是教学难点,教材以托里拆利实验展示给学生,由于水银有毒,只能用课件讲解.学生的经验甚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复习本章时,安排了这节探究课.二、学生学情分析通过本章学习,学生知道了不能直接利用P=FS和p=ρgh测定大气压,而托里拆利实验是让某一段液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进而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计算大气压的大小,但是学生对此的直接经验甚少.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从生活中的器具寻找…  相似文献   

15.
在初二物理“大气压的测定”这一节中介绍了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学生对于实验方法容易掌握,可是对于实验原埋却难以理解,症结所在是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致,课本的解释是:“……作用在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就支持着管里的水银柱,可见,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等于大气压.”学生一般认为大气压是向下作用在液面上的,怎么会改变方向向上支持着管里的水银柱呢?”为了解除学生的这一认知矛盾,正确的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1 托里拆利翻开“真空”扉页 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认为“自然厌恶真空”,“自然界不可能有真空”。这种认识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叶。约1638年,伽利略注意到此时水不能升到约10米以上。托里拆利与其助手维维安尼1643年在佛罗伦萨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表明,这是大气压强的结果。实验的四大功绩是:①证明“自然害怕真空”为谬。②解释了吸气筒式抽水机不能把水抽到约10米以上的原因。③第一次成功地用实验法造出没有物质的“(托里拆利)真空”。④令人信服的、巧妙的第一次测定了大气压强。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师》1989年笫10期上刊登了《“大气压测定”一节的教学之我见》的文章——下称《我见》,把书中一段借用连通器来解释的难懂的叙述,通过两个辅助实验使之易于接受。我认为所加的两个实验虽能起一点辅助性的作用,但在一堂课内由于增加这些实验将会冲谈了对丰题——托里拆利实验本身的印象。这节课的展开宜作如此安排:托里拆利实验的思想,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实验结果的分析,最后落脚到大气压强的数值。这一切都围绕着这节课的中心——托里拆利实验,不必要有第二个实验。首先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思路,这可从上节“大气压强”中一个实验现象引入:一满杯水用纸盖口后倒过来被大气压托住不垮  相似文献   

18.
1.首先用实验方法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____,实验者是____国的____.解析: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在1643年所做的托里拆利实验,不但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测出了大气压的值,这比德国人奥托·格里克在1654年所做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早11年,因此本题的答案应是:托里拆利实  相似文献   

19.
人类很早就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却比较晚.大气压强的大小,是1644年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的一个著名实验测定出来的.并发明了气压计,表明大气压可用水银柱的高度来量度.为纪念这一科学成果,将他做的实验命名为托里拆利实验.托里拆利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为;用一根长约1米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手指封住开口端,倒插在盛有水银的水银粮中.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就等于大气压强的大小.为什么玻璃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由于玻璃管原来装满水银,倒插入水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近几年托里拆利实验常见改进的分析,发现目前该实验还停留在教师演示阶段,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亲自动手操作测量大气压强。利用输液袋、铁架台等常见器材改进实验,创造性地突破了实验中水银对师生健康易造成危害的难点,有效地实现了托里拆利实验的学生化。新的改进实验操作安全、简便,测量精确度高,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