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背景分析寓言,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寓意于言。在语文教学中,寓言的地位不容小觑,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在寓言教学中,不少教师想当然地以为教学的重点是揭示寓意,这使得寓言教学陷入"摘抄寓意、背诵寓意"的怪圈。寓言,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寓言,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这里的文化土壤是指寓言所处的历史背景。在寓言教学中,寓意的揭示固然重要,但寓言背后的文化内  相似文献   

2.
李振村老师说:“当课堂上缺少了故事,语言中缺少了情感,教学也就变成了风干的丝瓜,了无生趣,苍白干瘪。”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为课堂增姿添彩,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如笔者在本校举行的评课活动中,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鹬蚌相争》一课后,引发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条小河边,蚌爸爸和鹬爸爸遇到危难,小蚌和小鹬听到各自爸爸的呼救,赶紧往小河边赶了过来。原来,蚌爸爸和鹬爸爸已经被一个渔夫装在背篓里,小蚌和小鹬十分着急,一起商量营救爸爸们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小学寓言故事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策略运用,激活了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弥补了学生对故事审美的心理需求,也打破了老师们一贯以来以解读寓意作为唯一终极目标的僵化模式。学生从浅白的语言文字里读出了生命的温度,这里没有旁观,没有分析推断,只有故事正在真实地发生。  相似文献   

5.
周峰 《现代语文》2010,(11):119-123
课前导入: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敬礼。  相似文献   

6.
师:(谈话切入后)刚才,我们看图猜寓言故事的名字,同学们都能很快地答出来。看来,同学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得可真不少。我们知道,寓言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李老师说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你们读过哪些故事呀?(生畅所欲言)师:看来同学们真读了不少,不知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第二个问题:“我们不想两败俱伤,该怎么办?”请看范崚真老师《旁逸斜出也精彩》一。  相似文献   

10.
江苏的周益民老师在教《鹬蚌相争》一课时,遭遇了这样一个“意外”: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鹬蚌相争》的教学实录、案例分析与反思为例,具体呈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批注式阅读进行教学,并基于此进行了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12.
【课文说明】《鹬蚌相争》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体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的教学在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相似文献   

14.
邵贤虎 《中学教研》2009,(11):21-24
最近,笔者参与了南京市青年教师赛课的活动,对其中2节直线方程的课例印象深刻,这2节课也引起了评委们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 生: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背起一个老人,一个中年妇女背起了一个小孩. 生:看到当时的景色很美,有金黄的菜花、碧绿的菜畦.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画面上的男人很孝顺,他能够背起他的母亲,可见他爱他的母亲.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8期,发表了课例《不等式的性质(第三课时)》,让读者点评.并在当年第11、12期刊登了所收40余篇点评稿中有代表性的14篇.笔者反复阅读了这14篇文章,找出了其中共同讨论的或当今课程和教学论广泛关注的一些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统计分析结果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的《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其三对关系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面。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从生活入手,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生活,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心智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着这种理念,郭老师在上人教版一年级《看我多精神》一课的品德教学活动中.她抓住了教材特点.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教学切入角度、课堂知识整合迁移以及学生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对彭芬老师执教的《祝福》课例展开评析。小说教学普遍着眼“三要素”的情况下,本堂课选择回归“有意味的形式”——叙述者视角,将其作为教学角度,提升学生小说鉴赏水平,勾连多篇文本进行整合,增强知识的迁移力度,并着眼于写作能力提升,运用比较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堂课无疑是一个成功且有意义的示范,为更多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有幸听了实验学校的王巧玲老师上的《5的乘法口诀》一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收获颇多,下面谈谈自己的评课意见:  相似文献   

20.
李钢 《广西教育》2007,(9A):25-2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相结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