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又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说它是老掉牙的话题,是因为有些人早就对此有了界定,说"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甚至有些文化人煞有介事地说"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说它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是因为它在各个领域区别、彰显、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三贴近"在媒体中并不新鲜,是个老话题。"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然而,记者在采访中是否真的做到了"三贴近",最近,全国的新闻工作者都在参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次活动,也  相似文献   

3.
牛瑾 《新闻世界》2010,(11):112-112,216
当人们越来越推崇一种积极、美丽、健康的个性生活方式时,时尚便诞生了。特别是今天这个充满激情与个性的时代,最抢眼、最多彩的话题莫过于表达自己的美丽、制造自身的时尚。这也造就了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时尚产业。于此同时,引导时尚生活方式的时尚类电视节目也应运而生。什么样的时尚节目更吸引观众注意?什么样的时尚节目更具传播价值?作为时尚小编的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谭琼 《编辑之友》2011,(12):66-69
男性杂志是相对于女性杂志而言的媒介术语,主要是指以"男性为目标受众群的生活、时尚类杂志,它是集消费、娱乐和休闲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读物,内容往往包括时尚信息、生活指南、两性讨论等方面,也包括一部分对于政治经济话题的解读"[1]。中国的男性杂志出现得比较晚,1997年以前,只有男性化杂志,[2]没有真  相似文献   

5.
关于“要不要追究民营企业家的原罪”,我们己经讨论了许多时日了。而且这的确是个大话题,是个多年米困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大话题。  相似文献   

6.
"直播"是近年来的热议话题,自2016年"直播元年"至今,人们对"直播"的讨论只增不减,随着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直播的形式不仅变得多样,其功能也被无限放大."电商直播"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茶,为争夺中国市场巨大的购买力,国内外品牌争相蜂拥.在这"购买力"背后,是资本平台的蓄力、主播的卖力以及受众的"无力".只有搞清楚三个主体...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全民"战疫"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提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总体要求之年。这一年,在党和国家的指引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传媒行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如何把握消费类栏目的定位策略?其核心问题,不仅是判断消费领域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节目,更要判断人们有什么信息消费需要。许多生活类纸介传媒喜欢说提供消费前沿的信息。CCTV二频道通过整合原有的"互联时代"、"中国房产报道"、"清风车影"三个栏目,形成新的"前沿"栏目,试图报道消费前沿。但如果被"前沿"这两个字限制住,就会陷于是满足少数人需要还是满足多数人需要的矛盾之中。这样的节目一定要尊重所面对的目标观众群的需要,而人们需要的是什么,操作团队还需要继续研究,以求得更清楚一些的认识。观察诸多电视栏目与报纸的兴衰,应当说,传媒毕竟是大众的,因而不能赞同这样的说法,所谓关注消费前沿的节目就是为白领阶层办的。因为,事实证明,大多数  相似文献   

9.
陈力丹  孙曌闻 《当代传播》2021,(1):12-16,36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侵袭,迫使人们处于有限的活动空间,对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产生诸多新闻传播现象:这一平日历史的断裂处,信息呈井喷状态;用户新闻颇为积极的公共事件个人书写,与专业新闻实践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同时,过量的疫情信息推送和分享增强了用户的倦怠心理;随后健康码的普遍使用引发“液态监视”的讨论;因疫情阻隔而走红的“直播带货”被学界关注,外滩第二次金融峰会引发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研究……这一年本学科的新鲜话题多与疫情相关。其他诸如社交机器人、小编新闻、“可供性”、反思“信息茧房”等话题,均与网络迈入智能化阶段有关联,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阐释或用老概念解释新问题。本文所讲的“新鲜话题”,是学术研究的话题,而非新闻叙事或评论,更不是传授营销技巧。但有一些新鲜话题,虽然够上了“新鲜”,却缺少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消费社会视域下,产品的被消费,乃是以"美"的被消费为重要前提.这一点,在电视广告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电视广告所呈现的商品或服务要想得到目标受众的认同,必须首先要将广告之物在画面上、语言上、音效上等方方面面都力求精致、美妙,从而引起关注,让其产生兴趣,最后实现消费.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美被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包括视觉消费、符号消费、意义消费、欲望消费这四个逐步深入的关系层次.  相似文献   

11.
杨东方 《传媒》2000,(7):13-13
现在不少报纸都在办"大众话题"一类的专版.那么,如何办好"大众话题"专版?笔者体会到,最重要的是要在"贴近"上下功夫:一要贴近当今时代;二要贴近群众生活;三要贴近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12.
赵有宁 《档案》2020,(4):4-5
在今后疫情防控工作中,疫情防控档案应当发挥更大作用,这就要求各级各方面强化档案意识,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从疫情防控档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斗争。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档案;二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收集疫情防控档案;三是要注重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档案资政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讨薪"现象迎合了现代媒介的重要性、冲突性、故事性等价值取向,但矛盾的是"农民工讨薪"并未大面积地激活媒介兴奋感。其中,话题"敏感"是制造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农民工讨薪"的"敏感"包含政治隐喻、道德隐痛和社会隐患,对这三种成分的顾虑导致媒体主动屈从外部压力、服从社会建构。如何正确应对这一话题的"敏感",提升舆论监督效果,需要从监督对象的"导火索"隐患、接收群体的媒介心理、各种利益关系三个方面着手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4.
1994年3月15日,是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服务大众的专题节目《消费者之声》开播之日,如今已伴随着瓷都老万里长城走过了10个春秋。十年来《消费者之声》节目已从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走到今天的综合广播电台每周5期每期60分钟的《百姓消费》,从过去的接受投诉、回复的单一内容到今天的有引领消费时尚的“消费话题”,受理投诉、提供援助的“消费热线”和监督市场提醒消费者的“曝光台”。虽然采编播人员进进出出换了不少,但节目的宗旨始终没有变。节目中,我们不仅对消费者在消费中遇到的不平之事、不公正的待…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评论要发挥好这一作用,贯彻“三贴近”要求必不可少。首先要根据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去找个好题目,这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选个贴近群众的话题;二是想个吸引群众的标题。其次是要像蜜蜂采花粉一样到群众中去采访,这有三忌一忌只“访上”不“访下”;二忌只“访”材料不“访”实际;三忌只“访”大概不“访”细节。再次是要心里装着群众写评论,这有“三诀”一是站在与读者平等的角度上;二是力戒大话、空话、套话,要多用群众语言;三是篇幅短些,再短些。  相似文献   

16.
从广州方所书店的启示出发,指出在社会消费和审美空前泛化的双重语境中,由于客体—消费空间和主体—消费方式的高度审美化,实体书店的设计和经营必须考虑将消费美学的原则引介进来,使其担当起一种重要的救赎功能。消费美学的救赎方案作为一般模式可以分为"美学营造"、"美学营销"和"美学营魂"三个方面。只有根据有利条件,将这紧密相关的"三营"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实体书店"美学营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四难"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初河南省委组织召开的新闻媒体座谈会上总结提出的,即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这是历来新闻报道中老生常谈且永不过时的话题。要破解"四难",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新闻工作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媒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初期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三个目标。新闻媒体肩负着报道事实、传播知识、引导舆论、澄清真相的职责,既要做权威信息的发布者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要做好疫情故事的讲述者和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还要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凝聚强大的舆论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园这一劳工NGO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他们在遭遇逼迁过程中的新媒体实践过程和结果,总结微博在事件中的作用和赋权的效果。研究发现,微博起到了直播事态发展、与传统媒体互动、利用"话题"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和社会动员等作用,同时在个体、人际和社会参与三个层面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赋权。文末还讨论了微博在劳工NGO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8,(6):42-49
在过往的研究中,关于网络语言的亚文化属性及青少年由此形塑的区隔、抗争、娱乐、游戏等多样和繁杂的文化身份均有了详尽且深刻的描述和分析。本研究将关注点从宏观层面的网络语言亚文化特性迁移至网络语言自身的承载机理与内容表征,着重关注青少年在"丰富芜杂、急速更新、海量且弥散"的信息洪流中如何自我面对和自我建构,涉及青少年对于网络语言的攫取、接收、模仿、创造、表达、传播等一系列过程。这其中,青少年呈现出"网感"、"刷屏"和"拒土"三个较为显著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时尚,呈现出区隔、新奇、转瞬即逝的文化逻辑。而青少年以"注视"的姿态,面对网络语言的流转和变迁。"注视"是一个观看动作,也是一种观看方式。具有蕴含情感、在游弋和趋同中动态切换、置于关系网络之中三个特征。"注视"横亘于青少年和网络语言之间。在对迅捷且易变的语言讯息持久且专注的"注视"中,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和流动不居的网络语言一样,变化不定,不断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