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国家图书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开展网络扶贫服务,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启示作用。图书馆根据《条例》第九条的规定深化网络扶贫服务应采取明确网络扶贫重点地区、以传递实用著作权资源为主、开展系统化的著作权管理、多渠道筹集著作权使用费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图书馆的影响和启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简述《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图书馆领域的利益平衡关系,指出其在拓展图书馆从事数字信息服务法律空间的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某些不利影响,如没有使倾斜的利益天平完全得到矫正、图书馆远程在线信息服务的法定许可权利缺失等方面。提出应对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保护新环境的挑战,必须充分认识《条例》对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图书馆员和读者的知识产权素质,对照该《条例》规定建立健全著作权管理制度,认真开展图书馆藏的著作权评价工作,继续参与立法进程中公权和私权的博弈与制衡。  相似文献   

3.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从征求意见稿到定稿,可以看出版权法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豁免权利的限制,这种限制必然影响到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本文试图在分析版权扩张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影响的基础上,为现有形势下的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找到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图书馆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九条的法定许可规则传播信息可能存在的相关著作权问题做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袁锋  徐琢 《图书馆杂志》2022,(5):31-38+55
由于我国图书馆限制与例外条款自身的设计缺陷以及数字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图书馆限制与例外条款的不足和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体现为图书馆限制与例外条款中服务对象获取作品的目的限制缺失、图书馆提供数字化作品的客体限制缺失以及文本与数据挖掘带来的新型问题。在借鉴国外立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可以通过修订《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为“ 《条例》”)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完善。一方面,在《条例》第7条中增设“为了便于服务对象研究或学习”这一主观目的限制,并在该条中明确将视听作品排除出图书馆提供数字复制件的作品类型当中;另一方面,在《条例》第6条中增设图书馆等机构基于科学研究目的而使用文本与数据挖掘的限制与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6.
2007年4月2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条例》的颁布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公众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从立法本意上看,《条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从条文表述上来看,《条例》第六条就明确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从第九条…  相似文献   

7.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博弈的结果,有助于在图书馆领域构建新的利益平衡,有助于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有助于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服务,有助于促进信息资源在图书馆的科学配置。该《条例》提供了图书馆使用数字著作权的法律依据,设置了图书馆规避法律风险的一般程序,同时《条例》的实施赋予了图书馆员培训与用户教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关制度和条文在图书馆等公益性机构适用的分析,指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存在与实践不相适应的立法缺陷,特别提出了对国家享有版权的作品和  相似文献   

9.
秦珂 《图书馆杂志》2007,26(2):17-20
《条例》第七条是权利博弈与利益相对平衡的体现,其在周延我国合理使用制度立法传统的同时,顺应国际立法趋势,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科学行使《条例》第七条赋予的权利,图书馆必须提高自律意识,限制作品传播范围、界定作品原有的版权状态与载体形式、正确处理收藏权和所有权的关系,还要注重维护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要对著作权采取技术保护措施,并不得以合理使用为幌子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0.
陈杰 《图书馆》2017,(9):55-60
我国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所规定的图书馆例外条款较为简陋,难以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著作权人权益的保护。美国版权法108条图书馆例外条款9款的规定繁复具体,是图书馆例外条款的重要代表,其规定基础是具有美国版权法特色的107条合理使用制度。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大规模修订之际,借鉴美国版权法合理使用制度中的图书馆例外条款,对我国图书馆例外条款的补充和修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避风港规则,分析适用于避风港规则的图书馆版权纠纷案件,阐述通知删除程序的主要内容和明知、应知的判断,对图书馆的合理注意义务进行界定,以保护版权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利益,促进图书馆服务创新及履行职业使命。  相似文献   

12.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网络信息传播进入了规范化发展历程,图书馆对数字资源和各种数据库的利用也有了法律依据。《条例》中合理使用权等规定对图书馆的未来、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立、电子阅览室的使用以及图书馆的有偿服务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中一项规定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珂 《图书馆学研究》2007,(9):70-71,66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中“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的规定是我国著作权制度关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合理使用著作权问题的新规则,意在保护公共文化机构的法定权利,对这些机构化解法律风险,扩大使用作品的权利范围,维系利益平衡都有着积极意义。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该深入领会该项规定的立法意图,挖掘其有利因素,并在实践中贯彻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重视数字时代的信息利益平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跟踪美国图书情报研究动向的研究者一定会发现,在ALA刚刚出版的《美国图书馆》2001年第1期登载的4条重要新闻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竞然就有3条,即《数字时代的版权》、《美国最高法院关于在线版权上诉案的裁决》、《数字版权法的终听证》。这并非偶然!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没的快速推进,信息领域的利益冲突日趋突出,1994年美国编制《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产权蓝皮书》时,图书馆界并未被邀请参加,后来ALA的积极努力下,图书馆协会不仅参与其中,而且成功地争取了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网络信息的传播进入了规范化发展阶段,图书馆对数字资源和各种数据库的利用与建设也有了法律依据。《条例》中合理使用权等规定,对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立、图书馆的服务以及图书馆的未来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简要回顾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务例》的出台过程.介绍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围绕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采取的行动和提出的建议,分析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的主要内容,提出图书馆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北京档案》2007,(1):42-42
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七条在我国著作权制度中首次对档案馆合理使用数字著作权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档案馆从事网络信息服务有了可资操作的法律依据。该条规定,档案馆“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  相似文献   

18.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图书馆核心功能的体现。我国《著作权法》未规定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版权例外,这使图书馆在提供此类服务时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我国应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增加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版权例外,并设置相应的版权例外条件,以平衡版权人、图书馆和公众之间的利益,保障图书馆保存和传播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扶贫中,图书馆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成为直接适用我国《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第9条“扶助贫困目的”法定许可规则的主体.但同时,必须对我国现行法定许可规则进行调整,即取消“选择退出”机制、确立科学的定价机制、制订并严格落实作品利用的程序性条款,借此保障图书馆直接依据法定许可规则向农村公众传播相关作品,保障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合理使用模拟著作权(与数字技术相对,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称为模拟技术或传统技术。相应地,依靠传统技术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称作模拟著作权,以区别于数字著作权)的法律规定见于《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八款,该条款规定:图书馆等可以"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七条则在我国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