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2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砥砺深耕,涌现出一大批史料扎实、议题广泛、视角新颖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同时各研究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史研究呈现跨学科趋势,晚清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扎实推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议题广泛,新闻传播思想史侧重古代研究,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1979-2010年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与述评,将这三十多年的研究进程划分并总结为三个阶段。1979-1990年:学术思想解放阶段;1991-2000年:由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阶段;2001-2010年:现代图书馆学新视野、新理论、新体系的学术奠基和理论准备阶段。在对每一个阶段的代表性观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体评析,为今后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2002—2004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相当繁荣。从这两年的学术研究成果看,学界关注的热点集中,研究领域有所扩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不过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突破不大,仍然以思辨性的学术随笔为主。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了"学术内卷化"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研究不能提供新的知识,无法产生新的边际效应,学术研究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和别人,缺乏史家通过研究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真知灼见。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学术内卷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新闻史研究人员史学意识不强,功力不足;二是学术视野呆板,研究范式单一;三是对研究对象缺乏透彻的认识,新闻史观不明确。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从学科属性上搞清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探索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认识中国新闻史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5.
许会娟 《兰台世界》2013,(23):150-151
我国关于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究成果甚多,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先生所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将20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唐代气候变迁的著作及文章作一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对我们中国学术界来说,国际中国学研究正在成为一门引入注目的学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在这一学术的基础性资料的编纂和整体性研究方面,以及在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研究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方面,事实上已经超越了这一学术在世界各国本土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7.
开篇的话 本人自1997年开始关注档案学术评论,并对此作了些许研究,先后在<中国档案>、<湖南档案>、<档案>、<档案学探索>等档案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对档案学术评论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近年来我对档案学术评论又作了较为全面和尽可能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作为科研项目立项进行专门研究,现将初步研究成果呈现给广大读者,以求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汉奇 《新闻与写作》2007,(2):32-32,33-37
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新闻史研究学术水平的是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这部专著由方汉奇任主编,宁树藩、陈业劭任副主编,由24个部门的50位学者,用12年的时间合作完成.全书共263.5万字,上限起于公元前三世纪,下限止于1990年,时间跨度达2200年.内容以报刊的历史为主,兼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及漫画、广告等新闻事业多个领域的历史,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新闻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学术界积累了大量的新媒体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系统考察具有承前启后的学术意义。当下中国新媒体研究则明显表现出知识融合的新取向,主要表现为从大众传播到关系连接的思维跨越,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方法祛魅,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范式转化,从学术自觉到理论自觉的知识升华。知识融合新取向打开中国新媒体的新尺度,助推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档案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迄今已有近70年的学术年龄.近70年中,中国档案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说档案学是潜科学或前科学确实有些过分,但档案学研究目前也不能说没有自发的成份,可谓:"自发性有余而自觉性不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献学研究综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确立的时期,传统学术的继续发展与西力‘学术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献学在传统文献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学术界、读书界及图书馆学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94年至今是中国新媒体研究学术场域形成和演变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系统考察,有益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以"场域理论"为理论视域,以"中国新媒体研究学术场域"为核心论域,在中观层面探究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流动情状,拓展中国新媒体研究之"研究"的新尺度.研究发现,中国新媒体研究学术场域的内部结构化路径主要依赖...  相似文献   

13.
周亭 《当代传播》2001,(4):21-23
2000年3月,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方汉奇先生的著作──《新闻史的奇情壮彩》。这本书收录了方先生21篇学术文章,是他从有关中国新闻史的1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版块:第一,中国古代报纸和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其中《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一文中,方先生提出的观点“《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第二,中国近代传播思想、报纸和报人。包括对《京话日报》和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的个案研究以及对章太炎、邵飘萍、成舍我、鲁迅等新闻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最完备、最丰富的 ,它是一个宝库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解放后 ,中国史学走过了一些弯路 ,如大家所熟悉的 ,过去强调 ,史学为政治服务 ,到文化大革命时代又有影射史学之类 ,如儒法斗争 ,所以中国史学本来有一个良好的声誉 ,但因为有这样的扭曲 ,使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以至有很多的民众对历史学失去了信任感。史学的重上正轨 ,是在 1978年以后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国家的文化政策也随之改变 ,在这个情况下 ,中国的史学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以 80年代文化史学研究的突破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标志 ,当…  相似文献   

15.
张倩红教授等编著的《犹太史研究新维度》一书,吸纳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犹太史研究受到西方史学深刻影响的学术境遇,体现了犹太学研究的跨学科发展趋势,为人们了解西方文明的早期成因、西方价值理念的源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守华 《文化遗产》2015,(3):135-137,158,159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历程。它在非遗保护的热潮中应运而生,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新发展态势的反映。其丰富多彩、贴近地方和民族语境的鲜活特色,在人类文化宝库中别具风采,为展现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开设了一扇独特的学术文化窗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丰硕,成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理论建设的排头兵。这一学术现象,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诸多社会、经济、文化原因。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都有着广阔的空间,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30年来中国大陆传播学交叉学科研究的主要学术成就,研究特点和问题、不足。认为中国大陆传播学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特点是:一、本土化探索一直启发着传播学交叉研究的创新思维;二、密切关注现实问题使得许多交叉研究领域日益成为当前传播学发展的重点和前沿;三、交叉研究出现了多学科融合和再分化趋势,同时也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几大学科领域之中。问题与不足在于:一、一些交叉研究深度浅尝辄止,重复和依赖国外成果现象较突出;二、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具有实用性倾向;三、交叉研究已涉足很多领域,但诸领域发展不够均衡。  相似文献   

19.
自1909年黑水流域发现西夏文书,至今已近百年;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出版了西夏研究专号,至今整整70年,仍为西夏史研究的必读书。国家图书馆是国内西夏文献庋藏最丰富的所在。70年来不断有新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国家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20.
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介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历了40年左右的发展,成为当前传播学中最热的研究领域。尽管被认为存在诸多的盲点和问题,相比传统传播范畴的研究还尚显稚嫩,[1]但新媒介研究热潮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已经有目共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媒介研究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尤其自21世纪以来,新媒介研究在国内迅速蔓延,成为各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继2009年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的成立后,2010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发布,成为中国新媒介研究的又一标志性事件。研究热潮背后,我们有必要静思,新媒介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其学术身份和地位究竟是怎样的?新媒介研究的未来如何发展?本文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对新媒介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从新媒介的概念、新媒介研究的发展进路和国内外新媒介研究的关注热点三个方面展开,以期为此一领域的学术定位和未来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